紅薯圓子的“地位”變遷
□張北平
“紅薯甜,紅薯粘,紅薯管路真是寬。不用磨,不用碾,煮到鍋里稀烘爛。加點粉,加點炭,搓個圓子辦酒飯。辦酒飯,你一碗,我一碗,吃了酒飯去武漢?!边@首童謠是我們小時候一邊過家家一邊拍著手唱的,卻也蘊含著紅薯圓子最為簡單的做法。
紅薯圓子是過去人們衣食不保的時候的產物。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農村,很少有人能在家里吃一頓飽飯,于是就寄希望于那些辦酒席的人家,人家家里兒子結婚了、嫁女兒了、房子上梁了、喜得麟兒了……碰上這些喜事不請親朋好友或者幫忙的人吃上一頓,那總有些說不過去的,可是吃什么呢?在大家生活都艱難的年代,于是,人們就想出了把自己家地里長出來的莊稼擺上餐桌,以此來減少辦酒席的成本,紅薯圓子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紅薯圓子全身都出自紅薯。就是挑了家中那些紅心的,吃起來十分甜的紅薯,去皮,切成小塊放進鍋里,少量加水,煮熟,用鍋鏟壓碎,搗成糊狀,然后再加入磨得細細的紅薯粉,下手揉勻,搓成條,切成拇指頭大小的丁,再搓圓放進蒸籠里蒸熟。
蒸熟的紅薯圓子是黑色的,吃起來甜糯有嚼勁,剛蒸熟的圓子是緊緊地粘在一起,要等到涼了再把它們掰開,吃的時候將蒸熟的紅薯圓子加水、加糖煮透就可以送上酒席了。
搓紅薯圓子和搓粘米圓子一樣,需要趁熱做,涼了就容易散,難以搓圓,所以人們做紅薯圓子常常是圍著灶臺做,灶膛里常常也會留一些炭火來保持食材的溫度。這就是童謠里“加點粉,加點炭”了。只是在過去貧苦的年代,人們在自己家做紅薯圓子吃當然是“你一碗,我一碗”大碗地吃了,但是出門吃酒席,總希望能吃一些魚肉蛋這些自家里都舍不得吃的菜。所以,面對主家端上酒桌的菜肴里的紅薯圓子,人們就會十分不屑地說:“嗯,辦的什么酒飯啊,都是拿地里的土菜來湊數(shù)?!?/span>
也難怪,紅薯是多不值錢??!紅薯一直就是人們眼中最為廉價無奈的選擇,誰會看上酒席上的紅薯圓子呢?
漸漸地,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買肉由過去的付票購買,到后來的自由購買;由過去人們過節(jié)時對自己的特別犒勞到后來的想吃就買。紅薯圓子這種廉價食品也在人們日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誰也沒想到,紅薯圓子的重出江湖竟然會成為一種時尚,也會成為人們的摯愛!“熟紅薯,破棉襖,莊戶人家兩件寶?!比藗兊拇篝~大肉吃多了,血脂高了,疾病多了,人們便開始懷念紅薯這種粗糧的好處來,懷念粗茶淡飯保平安的尋常煙火來。只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的不斷便利,現(xiàn)在人越來越怕麻煩,而紅薯圓子全程都需要手工操作,哪個還愿意勞心勞力地去做紅薯圓子呢?
于是,物以稀為貴,淡出人們視線的紅薯圓子以其獨特的甜糯可口又漸漸回到了酒席上,在蘄春的很多地方,辦酒席都有連上三碗圓子的風俗,寓意為連中三元。近兩年,紅薯圓子從過去不受待見一躍為酒桌上的稀有物,要是誰家辦酒席有了紅薯圓子,吃酒的人不僅要趕緊搶幾個到自己的湯碗里,就是吃完酒席還會念念不忘,反復回味。當然,還有那記掛著家里老人和小孩的人,有時搶到了幾粒紅薯圓子卻又舍不得吃,巴巴地用了一只小碗裝著,非要帶回家給老人和孩子嘗一嘗。而此時此刻,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昔日在酒桌上吃紅薯圓子對辦酒席人家的憤憤不平。
吃已不再被人們擔憂的年代,舌尖上的享受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純天然的、抗衰老的、防止動脈硬化的、高抗癌的……人們重視的是吃得健康、吃得美味,紅薯作為抗癌之王,紅薯圓子也便跟著身價百倍,只可惜在各大超市里有賣魚圓的、有賣肉圓的、牛肉圓的、藕圓的,各種各樣的圓子充盈著超市里的冰柜,唯獨沒有紅薯圓子,這也顯得紅薯圓子愈發(fā)的珍貴,也成了遠走他鄉(xiāng)的游子舌尖上的鄉(xiāng)愁。
“你一碗,我一碗,吃了酒飯去武漢”,武漢是兒時我們心目中最遠的地方,能去武漢的人都是十分有能力的人,只是社會的發(fā)展,經濟的騰飛,紅薯圓子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們的日子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從蘄春去武漢如今能一日來回了,那些一輩子沒有走出山門的人也可以肆意地坐上高鐵去遠方旅游了,就是當年拍著手唱著童謠的我們,在社會發(fā)展的大好形勢下,吃了紅薯圓子也可以去比武漢遠得多的地方了。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劉蕓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