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名臣彭國光(下)
■ 黃 澄
萬歷十七年(1589)九月,彭國光以山東按察司副使銜任天津兵備道(明制:天津道寄銜于山東),從一名監(jiān)察官員升為一方大員。天津兵備道統(tǒng)轄范圍北自天津,南至山東德州,并河間府、滄州軍等廣大區(qū)域內(nèi)眾多衛(wèi)所、巡檢司等軍事機構。天津是京城的門戶,防倭寇是其首要任務,彭國光努力整飭兵備,鞏固海防,對倭寇起到了強烈的震懾作用,也為援朝平倭提供了訓練有素的部隊。作為京畿要道,天津是達官貴人、藩國使節(jié)來京往返的必經(jīng)之地,使得天津的驛站任務相當沉重,由于天津衛(wèi)屬于軍隊編制,當?shù)貨]有府縣等地方官員,所以一些權貴要員在過分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動輒歸罪于兵備道。彭國光堅持原則,調(diào)度有序,顯示出非凡的組織才能,得到各方稱贊。彭國光還關心文化事業(yè),組織重修了《天津三衛(wèi)志》??滴醢妗短旖蛐l(wèi)志》中稱彭國光操行高雅,才識明敏,遇事卓有擔當,對待下屬也總是和顏悅色。歷任三年,善政難以盡述。三年考績,彭國光再次獲最等,升浙江右參政。禮部侍郎余繼登撰《送憲大夫彭秀南擢浙江大參序》以贈,稱贊彭國光“恤民饑,清獄訟,詰奸宄,飭武備”,惠政良多,在經(jīng)歷連年的蝗災時,轄區(qū)內(nèi)沒有出現(xiàn)饑饉遍野的情況,兵民各安其事,“人樂為兵,兵樂為力,”海防堅固,尤其值得稱道。
萬歷二十年(1592)五月,彭國光升浙江右參政。不久,母親逝世,彭國光回九江守孝。萬歷二十三年(1595)二月,服喪期滿,彭國光以湖廣右參政銜任蘇松常鎮(zhèn)糧儲道(明制:蘇松常鎮(zhèn)道寄銜于湖廣或江西),駐蘇州。當時,剛剛上任的彭國光面臨的是災饉相仍、欠賦如山的局面,催急了則擔心竭澤而漁,遲緩了又擔心怠慢朝令。彭國光深察吏弊,勤求民苦,嚴肅而又不失靈活,既按時完成賦稅而人民也不覺勞怨。遇到秋澇,他又鼓動勸說上司,請暫留部分漕糧使人民免于餓死溝壑。其間,他曾與湖廣按察司副使、蘇松常鎮(zhèn)兵備道曹時聘(號嗣山)共赴金壇訪問東林名士于孔兼(字元時),于孔兼撰《公祖曹嗣山按察、同年彭秀南大參過訪》詩,有“彭城道上真知己,匡岳山前舊丈夫”之語。
由于蘇松常鎮(zhèn)轄區(qū)范圍過大,兵備道和糧儲道各司其職,二者均無法應對突發(fā)之事。萬歷二十四年(1596),分蘇松常鎮(zhèn)兵備、糧儲二道為蘇松、常鎮(zhèn)二道,彭國光再以湖廣右參政銜任常鎮(zhèn)兵備道兼理糧儲,駐江陰,需要修建公署,他下令不要鋪張侈靡,煩苦百姓,只是在廢置的舊署基礎上稍加修繕,禮部侍郎孫繼皋有《修建新設常鎮(zhèn)兵備道江陰縣駐扎公署記》記其事。
三年任期滿,又評最等,致仕在家的前首輔申時行在《贈大參彭君擢按察使備兵漁陽序》中高度贊揚了他的政績。常州、鎮(zhèn)江地處江海要沖,匪患連年。彭國光一方面命令加強操練,嚴肅軍紀,一方面重點打擊匪首,使其群龍無首,自行潰散。同時,彭國光以身作則,清廉堅貞,精明勤慎,和易近民,率先垂范,上行下效,使常州、鎮(zhèn)江兩府之內(nèi)官場風氣大為改觀,他敢于擔當,明于用人,故“督餉而餉治,訓兵而兵飭”。太仆寺卿林景旸(字紹熙)則稱贊彭國光:“馭兵以律,馭眾以恩。出之以精明,存之以敦大。”
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月,彭國光以山東按察使銜任薊州兵備道(明制:薊州道寄銜于山東),再次來到京外邊防重地。林景旸有送行詩:“馳騁南北主恩偏,才子鷹揚建節(jié)年。下瀨乍收京口戍,雕戈重挽薊門天。高標漢月長城外,盡掃胡塵大漠前。自有如椽丹筆在,異時還去勒燕然。”
萬歷二十九年(1601)三月,升彭國光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欽差巡撫宣府鎮(zhèn)。隆慶五年(1571),明朝廷敕封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結束了有明以來長時間的明、蒙對立,此后數(shù)十年蒙古諸部落一直維持對明朝的臣屬關系,北方邊境相對和平。然而,忘戰(zhàn)必殆,為了綢繆于未雨,在三鎮(zhèn)總督楊時寧的組織下,彭國光參與編纂了《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詳細記載宣府、大同、山西三鎮(zhèn)兵力、餉額、要沖、關隘、要略等,配有地圖和攻守方略,以備不時之需。萬歷三十年(1602)十一月,彭國光因病請求退休,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萬歷三十二年(1604)四月二十五日,朝廷收到彭國光病故的消息。萬歷三十四年正月,朝廷超規(guī)格賜葬,并誥贈彭國光的祖父彭守仁和父親彭舉為通議大夫、山西宣府巡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萬歷二十八年(1600),彭國光的長子彭九德與趙贊化同科中舉。據(jù)趙贊化之子趙光抃撰《明開建大尹彭公昆池墓志銘》記載,萬歷三十二年(1604)春,彭九德正在北京參加會試,聞父親病危,立即趕往宣府鎮(zhèn)。諸位將官知道彭國光為官清廉,囊中蕭然,在他去世后各有饋贈,彭九德說服繼母和弟弟,連同“故官費”數(shù)千金等一并卻謝,護送父親靈柩南歸九江。
彭九德天性仁厚,寬簡淡泊,雖然是個官二代,卻堅決拒絕利用父親的關系為自己和家族謀取任何利益。他閉門居家,杜絕各種因私請托,絕不利用自己的身份為別人打官司、說人情。彭國光的門生陳某與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的駱日升是兒女姻親,拜托駱日升在考試中照顧彭氏子弟,彭九德得知后,并沒有沾沾自喜,反而干脆禁止自家子弟參加考試,說:“靠人情僥幸進步,并非兒輩們的福分,且因此堵塞貧寒子弟的上進之路,反而要折福??!”九江鈔關官員多與彭國光有舊,欲與彭九德修以通家之誼,彭九德也漠然以眾人自處,無親疏之別。
彭九德的會試之路很不順利,屢試不中,于崇禎三年(1630)授廣東開建縣知縣,此時距離他中舉已過去了三十年。但因個性與官場格格不入,彭九德不顧當?shù)厥棵竦暮粲跽埱笠约吧霞壒賳T的安慰挽留,未滿任即稱疾歸田,粗茶淡飯,布衣蔬食,始終如一貧士。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劉蕓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