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往事之——
蔣彝的謎團
■ 馮曉暉
概述:
1977年10月26日,蔣彝在北京逝世。
蔣彝(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江西九江人。畫家、詩人、作家、書法家。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被收入20世紀50年代英國編纂的《世界名人辭典》。美國科學院藝術學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先后獲美國長島大學、香港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國立大學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
評述:
蔣彝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曾有過廣泛的影響。關于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兩件,一是“洋人與狗”,另一個是可口可樂的取名。
《洋人與狗》是蔣彝于1972年發(fā)表于香港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他少時在九江英租界的遭遇。
蔣彝生于九江,自小聰慧,兒時跟著父親和親戚學畫畫,詩文畫皆精。他父親去世得早,蔣彝由祖父母帶大,哥哥蔣笈曾是江西政壇上的人物。據(jù)蔣彝回憶,在11歲那年,75歲的祖父帶他到洋街(今濱江路)散步,走得疲憊,就在租界設置的長椅上坐下休息,卻被租界巡警呵斥驅趕。祖孫二人不得不屈辱地離開,走了不遠,看見另一把長椅上坐著一位女洋人和一只大狗。從那以后,蔣彝發(fā)誓再也不進租界。直到“五四運動”,他拿著“打倒帝國主義”的旗子,沖進了租界,把英國的巡捕頭捆了起來,才算是出了口惡氣。
蔣彝在文章中還說,他中學畢業(yè)后到上海投考大學,在環(huán)龍路的法國公園門口親眼看到“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招牌。從那以后,他一直討厭洋人,也討厭狗。他后來在九江當縣長,為了維護本地的利益跟美國石油公司硬扛,被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免職,不得不離開九江。
這篇發(fā)表于20世紀70年代的文章很有名。“華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故事是歐美列強羞辱欺壓中國人的最典型的例證。蔣彝這篇文章既有在九江英租界的親身經歷,也有在上海法租界的親眼目睹,更有他本人與美國商團與國民黨買辦勢力的對抗,涉及了三個帝國主義國家,文字生動感人,一位具有民族主義精神的愛國人士的形象躍然紙上。
寫這篇文章時蔣彝已離開中國四十年,年近七十,或許他有些記憶的偏差?!拔逅倪\動”時蔣彝十六歲,正在江西省立第三中學(今九江一中)讀書,運動期間九江人民革命熱情高漲,但沖擊的對象是日本商人,和英國人沒什么關系,怎么也不至于把英國巡捕頭綁起來,當年的報紙也沒有相關報道。蔣彝最難解釋的是:既然他這么討厭洋人,為什么在歐美幾十年過得如魚得水,也沒見他有什么左傾的政治傾向,反而廣受帝國主義國家上上下下的尊敬。
在《華人與狗》這篇文章中,蔣彝先生是這么解釋的:“不入虎穴……”顯然,蔣彝先生的用意很深,尋常人難以理解。
蔣彝的確在上海求學過一段時間,上的是大學預科班。1922年,他考取了東南大學,就讀于化學專業(yè)。1925年畢業(yè)后,他先在江蘇的一所中學教書,后回到九江任教于光華中學(今柴桑區(qū)一中)。1926年北伐軍光復南昌,蔣彝棄筆從政,就任江西省教育廳教育委員會委員,后來跟著白崇禧的部隊到了上海,在政治部擔任書記長。據(jù)稱,蔣彝因為蔣介石叛變革命,憤而離開部隊,在大學教了半年書后,被委任為安徽蕪湖縣縣長。一年后調任安徽當涂縣縣長。1930年,蔣彝調任九江縣縣長,當了自己家鄉(xiāng)的父母官。
1930年,九江已從市降格為縣,蔣彝擔任的九江縣縣長等同于現(xiàn)在的九江市一把手,是最大的父母官。一位因蔣介石叛變革命憤而離開的有志青年,居然在國共矛盾最尖銳的時候,連著當了幾任國民黨縣太爺。顯然,蔣彝先生的用意很深,尋常人難以理解。
據(jù)蔣彝自稱,因為性格耿直,總看不上那些國民黨官僚和軍閥的做派,總是為民請命,卻又屢屢挫敗。請注意,他總干不下去,卻又總能換個地方繼續(xù)干。
蔣彝在九江當了兩年縣長,自稱卻因為當?shù)伛v軍欺壓百姓,卻又難以調解,愈發(fā)憤懣。尤其是因為美國石油公司買地仲裁官司,他為了維護九江人民的利益,與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熊式輝命令他永遠離開江西,不得再在本地任職。
蔣先生不僅迅速離開了江西,而且離開了中國。按照他的說法,是因為對國民黨政府感到深深的絕望,他決定到他鄙視的洋人世界,學習化學工業(yè),準備以實業(yè)救國。
在1932年年底,蔣彝來到了倫敦。初期他的生活困苦,全無目標,所謂的學化學也就是說說罷了。然而,過不了多久,在倫敦這個世界大都市中,能吃苦、有天賦的九江男人展現(xiàn)出了他的異乎尋常的天賦。
這一期間,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和蔣彝聯(lián)系到了一起。據(jù)說,1927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有個拗口的中文譯名“蝌蝌啃蠟”。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其銷量可想而知。1933年,負責拓展全球業(yè)務的Coca-Cola出口公司在英國登報,以350英鎊的獎金征集中文譯名。旅英學者蔣彝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后,以譯名“可口可樂”應征,被評委一眼看中。
350英鎊當年可以在上海買一間小房子,對于僅帶了100英鎊闖倫敦的蔣彝來說,著實解了燃眉之急。“可口可樂”是外國產品取中文名的最優(yōu)秀的范例,被寫入無數(shù)教科書,廣為流傳。
這段故事很像是真的,在蔣家后人寫的文章中也被特別提及,但聲稱獎金只有6英鎊。6英鎊的獎金居然在《泰晤士報》登廣告,委實是寒酸了些。征集中文譯名,理應在中國的報刊上刊登廣告,怎么會到遠在歐洲的英國登廣告?于理于情都說不通。更說不通的是“蝌蝌啃蠟”這個古怪的名字,筆者為此查了民國報紙數(shù)據(jù)庫,沒有以此為名的廣告,反而查到了可口可樂剛進入中國時取的名字:可口露。
可口露廣告第一次刊登在《申報》上是1921年5月1日,這一名稱用了9年,后改名為可口可樂(可口露的名字后來被另一家公司使用)。有研究者查詢,可口可樂第一次以廣告名出現(xiàn),在1930年5月刊行的《商業(yè)雜志》5月號上,標明為“屈臣氏汽水可口可樂”。經筆者查詢,《申報》第一次刊登可口可樂廣告在1930年7月,也就是蔣彝剛調任九江縣縣長的時候,距離那段應征故事還有3年。也有研究者查詢了《泰晤士報》數(shù)據(jù)庫,并沒有發(fā)現(xiàn)可口可樂公司刊登廣告有獎征集中文譯名之事。蔣彝翻譯可口可樂的故事顯然是無稽之談。這傳說是怎么來的,筆者不得而知。
需要說明的是,瑕不掩瑜,蔣先生一度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以前不能回國,可以理解,直到中美建交,在外面漂浮了四十多年的游子,終于歷經艱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在北京去世,歸葬廬山腳下。蔣彝是個愛國、愛家鄉(xiāng)的藝術家,也是九江近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之一。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魏菲
責編:劉蕓
審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