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qū)曾經(jīng)的虎患
■ 陳前金
“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唐朝詩人韋莊《虎跡》中描寫了虎害的頻繁?!叭嘶⑾喟刖?,相傷終兩存?!边@句詩出自杜甫的《客居》,描述了作者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的居住體驗。
老虎與人類一樣,都屬于自然萬物中的一員。虎患的發(fā)生,不僅僅是人與野獸之間的沖突,更是自然環(huán)境變化、社會變化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虎的國家,是世界上唯一擁有4個老虎亞種的國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有老虎的棲息地。在我國漫長的歲月中,被稱為“百獸之王”的老虎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自秦漢以來,中國對于虎災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到了明清時期,虎災更成常態(tài)。從四川、云貴一直到湖北、湖南、江西、嶺南,都有老虎傷人的記載。20世紀50年代,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再次爆發(fā)虎患,時間長達十多年,危害之大、影響之廣,令人震驚。
一、歷史上的江南虎患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虎災最嚴重的時候是明清時期,虎災多達514次,其中,205次發(fā)生于明代,309次發(fā)生在清朝。明清時期,南方總共才349個縣,發(fā)生虎災的縣達200多個,一大半以上的縣都曾發(fā)生過虎災。
順治五年,江西安仁縣(1914年易名余江縣)連續(xù)三年發(fā)生虎豹傷人事件,遇害人無數(shù)。順治十一年,江西鄱陽縣群虎為患,有一村數(shù)百人皆喪生,官府圍剿這群老虎數(shù)年才平息??滴跷迥辏饔佬驴h發(fā)生虎災,數(shù)百人喪身虎口??滴跏?,江西安義縣,老虎白天出來傷人,死傷者無數(shù)??滴醵荒?,江西宜黃縣,老虎集體出來襲擊人,百余人喪身虎口??滴跷迨辏鞯掳部h,百余口人喪身虎口??滴跷迨哪?,江西武寧縣遭遇虎襲,數(shù)十人皆亡虎噬。雍正二年,永新又遇虎災,歷時九年,死者計有上千人。乾隆二年,鄱陽縣虎患未絕,村下百余口皆喪生。乾隆三十九年,江西萍鄉(xiāng),老虎頻繁下山噬人,40人皆亡。嘉靖二十三年,江西上猶,虎吃食600余人,繼而五年,虎患不絕,全縣各鄉(xiāng)皆被襲,死傷者超過千人。
九江的虎患也不少。據(jù)地方志所載,清代時期,僅鄱陽湖地區(qū),就屢有猛虎出沒,成群結隊,攫食牲畜,傷噬百姓,造成“虎患”。如順治六年,德安縣有“群虎白晝傷人”。順治九年,湖口縣“虎殺人,壩頭、橋橝頭、皂湖各傷至數(shù)十人,下鄉(xiāng)及黃茅潭尤甚”??滴跏荒甓?,德安縣有群虎“白晝傷人”,以致“鄉(xiāng)民不樵采,上市者十數(shù)人結隊乃行”。道光十五年,永修縣“縣境多虎,甚至田野村莊白晝噬人”。咸豐年間的《德化縣志·卷九》上,提到九江有虎、豺等大型貓科動物。同治六年、八年,湖口縣接連出現(xiàn)“豹虎傷人”“豹虎食人”的事。惡虎的危害,不僅發(fā)生在荒山僻嶺與鄉(xiāng)村田野,有時還擴展到市鎮(zhèn)街屋,甚至于公然闖進縣城噬畜食人。在湖口縣,順治八年時便發(fā)生過“虎入城”的事;順治十七年時,又一次“虎殺人于城中”,還沖進知縣的辦公的房舍。康熙五十年,曾有群虎涌進德安縣城,恣肆暴虐,“撞門入室,食男婦百余人”。明代的九江府志上,還留有老虎大白天闖到市內(nèi)八角石游蕩的紀錄。
二、九江曾經(jīng)猛虎猖獗
以前,九江的野生華南虎數(shù)量頗多。20世紀50年代,馬回嶺供銷社每年會運出一些老虎的皮、虎骨、虎掌。一些吃過虎肉的老人講,虎肉鮮紅色,味道有點像牛肉。
20世紀60年代,九江各地對獵捕老虎都有獎勵,甚至作為消滅害獸的榜樣,就像當年武松一樣因為打死老虎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1960年,“廬山蓮花公社、隊捕獲野獸報告表”中寫道:“打死一只老虎給獎金30元、狗熊15元、狼10 、野豬3元?!眻蟾姹砗笊w有原國營墾殖場蓮花洞分場和廬山蓮花人民公社的公章,另有審批單位廬山兵役局的公章。
那時廬山周邊及一些縣區(qū)都有長年打虎的獵人,他們都有不菲的打虎業(yè)績,例如威家鎮(zhèn)的吳順桃,據(jù)其后人講他一生在這一帶捕殺了7~8只虎;柴桑區(qū)黃老門王某的外祖父一輩子打了十幾只老虎……在各地對老虎的肆意捕殺下,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九江地區(qū)再也沒有了九江華南虎的蹤跡。
位于云居山腳下的永修縣白槎區(qū)張公渡鄉(xiāng)新基村(今屬永修縣江上鄉(xiāng)焦沖村)是20世紀50年代虎患的重災區(qū)。
據(jù)88歲的老人陳宗良回憶,在這場虎患中,只有100多個村民的新基村里,有9人死亡、1人受傷,被害家畜無數(shù)。虬津大橋未通車之前,南武(南昌~武寧)公路從新基村通過由張公渡渡口過修河。1949年前后,政府在新基村太平橋湖南武公路旁邊搭建了一個民兵放哨的棚子,盤查過往行人。1952年冬天,一個要飯的流浪女晚上住在棚子里,被老虎拖去太平湖橋的橋洞里吃掉,現(xiàn)場僅留下一大攤血跡和部分毛發(fā)。
1953年春天,亭子組13歲少年吳相秋,傍晚放?;貋碓诖迩f旁邊的水塘洗腳,家人久等不見人回來,叫人又沒有人回應,遂去塘邊尋找。發(fā)現(xiàn)塘邊有吳相秋的一只鞋子后,大家擔心他被潛伏在這里的老虎拖走了。果然,第二天就在太平橋湖的橋洞里找到了吳相秋的半邊腦殼。
亭子組涂家垅是個老虎窩,老虎在這個地方吃了3個人。1953年6月,家住涂家垅的湯榮光母親在屋后的山上撿柴,大白天被老虎吃了。新基隊陳獻梓的老婆和陳佐斗的老婆都被老虎拖去涂家垅吃掉。
1953年秋天,坂上組陳宗樹的妻子、年僅20歲的蓮子在家里吃過晚飯去鄰居家玩,走過一條1米多寬的小水溝時,被潛伏的老虎撲倒。幸虧時間早,村里人都沒有睡著,大家聽到響動一齊出來趕走了老虎。蓮子雖然被救下,但因受傷過重,不治而亡。
由于時間久遠,陳宗良老人記不準被害人受害的時間。老人說:“那時候,人心惶惶,談虎色變,哪有心思種田?每天下午,太陽還老高,人們就早早地收工回家了。每天晚上,幾乎都能聽到老虎在村子里追著狗咬的聲音。只要聽到狗叫,人們就知道老虎進村了,趕緊在家里敲鑼打鼓、擊鐵桶、放鞭炮、放土銃驅(qū)趕老虎?!?/span>
三、虎口逃生的幸運女孩
在這場虎災中,有一個女孩虎口逃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個女孩名叫戴桂珍。她生于1940年,現(xiàn)年84歲。1950年,戴桂珍隨父母由老家河南新鄉(xiāng)縣遷到永修縣,居住在新基村一個名叫東崗的小山村里。
那時候,農(nóng)村大多數(shù)人居住在用芭毛稈做墻壁的茅草屋內(nèi)。1953年4月一天晚上,戴桂珍在家里睡覺,一只老虎進了東崗村。戴桂珍的床鋪是靠著芭毛壁放置的。老虎從屋外經(jīng)過,嗅到了人的氣味,一爪子擊破了芭毛壁。老虎是想把戴桂珍拖走的,誰知戴桂珍的命大,老虎一爪子把蓋在她身上的棉被拖走了。戴桂珍感到鉆心的劇痛,“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戴桂珍的父母住在另一間房間里,聽到女兒的哭聲,跑過來點亮燈一看,戴桂珍的肚子上被老虎爪子撕去了一塊肉,留下了一道幾寸長的傷口,鮮血直流。媽媽給戴桂珍做了簡單的包扎止住了血。天亮后,村干部聞訊趕來戴家,用搖椅扎成擔架,抬著戴桂珍送去白槎區(qū)中心醫(yī)院搶救。
此時,戴桂珍被老虎抓傷的地方只剩下一層薄薄的膜,透過薄膜能清晰地看到肚里的腸子。戴桂珍先后做了兩次手術,在醫(yī)院住了整整一個月才痊愈。戴桂珍的表哥后來對她說,出事的第二天,他去東山崗砍柴,看到被老虎撕得稀爛的棉絮。表哥說,幸虧有那床棉絮,否則表妹早就成為老虎的盤中餐了。想起當年的遭遇,戴桂珍老人仍心有余悸。
據(jù)1986版《永修縣志》記述,“1953年下半年,常有虎豹進入村莊傷害人畜,白槎區(qū)尤較嚴重,老虎竟敢白晝進村噬人。1954年3月,縣委會、縣政府、武裝部發(fā)出《組織力量圍打虎豹》的聯(lián)合通知,同時組織一捕虎中隊分赴三、四、五、六、七區(qū),吸收部分民兵、獵手進行圍捕,虎患始平?!?/span>
近日,在永修縣檔案館,筆者找到了這個通知。通知上蓋著永修縣委會、永修縣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九江軍分區(qū)永修縣人民武裝部的印章。當時,永修縣共有7個區(qū),通知中的三、四、五、六、七區(qū)分別指馬口區(qū)、灘溪區(qū)、白槎區(qū)、江益區(qū)和云山區(qū)。《永修縣志》雖然沒有具體說虎災造成了多大損失,但7個區(qū)之中就有5個區(qū)派出了捕虎中隊,由此可見虎患的嚴重。
在永修縣檔案館里,筆者還找到了1955年12月30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軍區(qū)關于捕滅虎豹、野豬等害獸的計劃》。文件中說:“自1955年1月10日江西省軍區(qū)發(fā)出《組織群眾打虎,確保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指示后,各地均建立了以民兵為主的打虎組織,并積極展開了打虎工作。據(jù)(全?。?6個縣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共打死老虎483只……修水縣一個縣打死老虎49只?!?/span>
為調(diào)動各地圍捕老虎的積極性,1956年1月6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下發(fā)通知,規(guī)定“自1955年12月1日起,不論單位或個人,凡打死老虎、豹子1只,獎勵現(xiàn)金30元?!?/span>
當時,購買100斤大米只要6元錢,縣區(qū)干部1個月的工資也只有30元左右。捕殺一只老虎獎勵30元,標準還是頗高的。據(jù)說,當時新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的一個獵手捕獲了一只老虎,被永修縣政府授予“打虎英雄”稱號。他身披紅布、胸佩紅花,被鄉(xiāng)親們抬著游鄉(xiāng)。所到之處,村民們自發(fā)地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他表達敬意及感激之情。
四、重災區(qū)湖南的滅虎行動
相對江西省,湖南省的虎災更為嚴重。從1952年開始,湖南全境爆發(fā)餓虎之災,甚至當時的長沙都受到虎群威脅。農(nóng)民在田里干活時,會被從林中突然竄出的老虎撲倒,一口咬斷脖頸,鮮血直流而喪生;有人干活回家途中被老虎擋住去路,轉(zhuǎn)身逃跑時被老虎咬死。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僅1952年,湖南省就有2000人喪身虎口。
耒陽是湖南省虎患最嚴重的地區(qū),自明、清以來,虎災頻繁,僅1952年全縣被虎咬死108人,傷10人,咬死耕牛460頭,生豬530頭。當?shù)卦l(fā)生一天之內(nèi)老虎吃掉32人的慘烈事件。耒陽龍山一帶的村莊,時常出現(xiàn)“太陽未落去,老虎撞門來”的場景。農(nóng)民至少要四五個人結伴才敢下地干活,天沒黑就會早早收工回家,老老實實待在家中不敢外出,田地荒蕪甚多。
湖南省的滅虎行動隨之展開。全省以縣、鄉(xiāng)為單位分別成立獵虎隊伍,縣里不僅給配發(fā)了槍支,還讓有經(jīng)驗的獵人來傳授獵虎技術,每人每月還有300斤糧食補助。從1952年到1958年,耒陽7年時間里捕殺了170只老虎,其中五分之四是“打虎王”陳耆芳率隊捕殺的。
陳耆芳生于1887年,是耒陽夏塘鄉(xiāng)莫浣村人,29歲學習打虎技術。1952年元月的一天,陳耆芳的孫子陳青乃上山挖紅薯后再也沒有回家。陳耆芳在山上找到孫子的一只鞋子。在看到附近到處都是老虎留下的腳印后,陳耆芳知道孫子被老虎拖走了,他發(fā)誓要把要耒陽乃至湖南一帶的老虎趕盡殺絕。陳耆芳組建了一支獵虎隊,并自任隊長,1953年創(chuàng)下每十天捕殺一只老虎的驚人成績,還曾把一頭350公斤的老虎炸得血肉模糊。
湖南省民政廳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正式委派陳耆芳組織打虎隊。陳耆芳受命后,全家搬到虎災最嚴重的龍山。陳耆芳將隊員分6個小隊,在三縣縱橫幾百里的深山老林里捕獵老虎。1952年~1958年底,打虎隊共打死老虎138頭,基本消除了三縣的虎患,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正常生產(chǎn)。著名的老虎窩“十八沖”被荒蕪的500多畝田地也種上了莊稼。1958年,陳耆芳打虎隊受當時的省民政廳派遣,赴沅陵等地傳授打虎經(jīng)驗,幫助當?shù)叵麥缋匣?。同年,陳耆芳被授予“打虎英雄”稱號,赴京出席全國勞模大會,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并合影留念。大會期間,《人民日報》《新湖南報》介紹了陳耆芳的英雄事跡。
經(jīng)過幾年捕殺,湖南及周圍老虎數(shù)量大減,已經(jīng)很難見到老虎蹤跡。就在這個時候,湖南通道縣卻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百虎圍村”事件。高坪村是湖南通道縣雪峰山南麓一個不足百人的小村莊。1957年9月的一天,村莊突然被陸續(xù)趕來的老虎圍了起來,老虎數(shù)量有100多只。
大驚失色的村民聚集在一起想對策。長輩安排年輕小伙們拿著銅鑼在村子四周敲打,又把每家過年剩下的鞭炮聚攏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引燃一個。村民與老虎就這樣僵持了三天三夜。村民眼看就要撐不住之時,餓急了的虎群率先動手,突破鞭炮屏障,狂風驟雨般地闖入村子,把狗、羊、豬全部咬死拖走。一名躲閃不及的婦女被老虎一擊致命。等老虎散去幾天后,村民才敢回到村里。
老虎是典型的獨行俠,習慣獨來獨往,平常很難見到老虎集體行動。有專家表示,這可能和湖南的獵虎行動有關,獵虎行動導致華南虎逐漸遷移至山林深處。而川貴交界的雪峰山地處偏僻,是虎群轉(zhuǎn)移的必經(jīng)之路。也就是說,虎群在雪峰山腳下聚集是有可能的。
“百虎圍村”后,通道縣請來陳耆芳捕虎。陳耆芳在雪峰山附近捕獲了許多華南虎,其中一只老虎體重竟有350公斤。大家認為它就是人們傳說中的虎王,因為一般的華南虎體重只有150~200公斤。
五、虎患形成的原因探討
從1950年到1960年,全國各地至少獵殺了3000多只老虎,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華南虎。經(jīng)過十年的打虎運動,全國的虎患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消除。
20世紀50年代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嚴重的虎災?有專家認為是1949年后,人口增多、大量荒山荒地被開墾。在開墾荒地的過程中,深山老林里的野豬、山牛、野兔等動物都被人類狩獵捕捉,導致老虎失去了食物來源,老虎將目標對準了人類。筆者不敢茍同這個說法。1949年,全國只有5.4億人。2009年,全國人口達到13.34億人,并沒有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出現(xiàn)虎災,這說明虎災與人口增多沒有關系。1949年,全國只有14.68億畝耕地。2009年,全國耕地為20.3億畝?;牟]有隨著耕地的增加而再現(xiàn),這說明虎災與大量荒山荒地被開墾沒有直接關系。
和旱災、水災、風災、蟲災、地震、火山爆發(fā)等自然災害一樣,虎災也是一種自然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不同的是,虎災是因為生態(tài)失衡引發(fā)的。從1840年到1949年期間,列強入侵、軍閥混戰(zhàn),上百年的戰(zhàn)亂,造成農(nóng)村人口大量減少和大批逃亡,土地大量撂荒,食草野生動物得以大量繁殖和發(fā)展。食草野生動物的大量繁殖和發(fā)展,又為食肉野生動物老虎提供了一個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促使食肉野生動物老虎得以大量繁殖和發(fā)展。1949年后,社會與經(jīng)濟逐漸穩(wěn)定,人們回歸農(nóng)村,回歸生產(chǎn),撂荒的土地被復墾,食草野生動物的生存地盤逐漸縮小,數(shù)量逐漸減少。于是老虎就把采食目標對準了人類和人類飼養(yǎng)的家禽家畜,這才造成了20世紀50年代的虎災。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政府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保障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的正常進行,組織對老虎等“害獸”實行殲滅是極其必要的。實踐證明,維護生態(tài)平衡才是避免虎災的最有效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歷史上有許多野生動物保護事例和思想。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性。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是人類并不是最高的法則,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大地為準則?!肚f子》中的“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也是在告訴人類,學會與自然中禽獸共存,才能使人類與萬物共生共榮。尊重自然界的任何一個生命,與動物為友,不僅是對自然的保護,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善待。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吳晨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