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農(nóng)村,看電影是人們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村里放次電影,比現(xiàn)在的春節(jié)還熱鬧。
放電影是一項文化娛樂活動,更是一項政治任務(wù)。農(nóng)閑時兩月一次,農(nóng)忙時三月一次,沒有固定的日期。一旦定下放映的日子,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整個村子乃至周邊村莊都會沸騰起來,人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甚至?xí)堄H戚朋友前來觀看。
放映當(dāng)天,農(nóng)田耕作的人們會早出工,午不休,加快農(nóng)活生產(chǎn)進度,爭取下午早收工,早晚飯,早點看上電影。
孩子們下午課,身在教室心在外,一門心思聽課鈴。最后一節(jié)下課鈴響,大家會箭一般地沖出教室,飛快地跑回家中,搬板凳,拎椅子,搶占看電影的最佳位置。有的干脆不回家,直接搬一塊石頭,放幾塊磚頭,用粉筆在地上畫個圈,寫上趙、錢、孫、李,就算為一家占領(lǐng)了觀看位置。
夕陽西下,村東塔子山的月亮剛剛升起,周邊村莊的道路上,都是急匆匆趕來看電影的人,人們扶老攜幼,爭先恐后,希望早點趕到電影場地,選擇一個較好的觀看位置。
電影放映之前,露天場地早已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來得早的,坐在前邊,來得晚的站在后邊。柴草垛上,沫子堆上,半截墻上,老槐杈上,只要是觀看位置,都被搶占一空。姍姍來遲者,只好或坐或站在影幕的背面觀看,但影像是左右顛倒的,字幕是反著的,即使這樣,絲毫影響不了大家觀影的亢奮激情。
電影正式放映前,上級駐村干部,村級干部要例行講話,大多是抓革命、促生產(chǎn)、促工作、促戰(zhàn)備。防火、防盜、防病害之類。在人們翹首以待中電影正式放映,但大片之前,必須外加十分鐘《新聞簡報》。就像現(xiàn)在電視中的《新聞聯(lián)播》一樣,大人們很愛看,通過《新聞簡報》,能夠了解國家新面貌和發(fā)展成就。孩子們急不可耐看大片,嘰嘰喳喳吵個不停,但還是目不轉(zhuǎn)睛盯著銀幕,生怕漏掉了什么。
當(dāng)年,除了國產(chǎn)影片以外,還有朝鮮、越南、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影片。朝鮮影片哭笑多,越南、南斯拉夫影片飛機大炮多,羅馬尼亞影片愛情故事多,阿爾巴尼亞影片插敘、倒敘鏡頭多。因此,有心人總結(jié)了電影順口溜: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南斯拉夫的飛機大炮,羅馬尼亞的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
那個年代,看一遍電影是不過癮的,孩子們跟著大人,能連續(xù)跑幾個村子攆著看,一直看得能把《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英雄兒女》等影片臺詞背得惟妙惟肖,插曲唱得宛若天籟。
看電影,歡天喜地時候多,也有不順心的時刻。那時農(nóng)村沒有通電,放映靠一部小小的發(fā)電機供電,有時電影故事正高潮疊起,發(fā)電機突然熄火了,人們就會發(fā)出陣陣的唏噓聲,放映員趕緊修理,常常是急得滿頭大汗。一些觀眾則趁著停電,到場外伸伸腿,彎彎腰,抖抖筋骨,吸袋煙。好事的小伙伴們,則是拿著手電筒,上耀天,下照地,學(xué)著電影做游戲,稚嫩的打鬧聲,嘻笑聲蕩漾在寥廓的夜幕上空。
電影,讓面對黃土背朝天的鄉(xiāng)親們,有了忙里偷閑的精神文化愉悅,有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的趣味閑嗑,有了能夠看到遠方世界的斑瀾多彩。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信息時代的今天,觀看高端電影亦是家常便飯之事,豪華電影院里,有寬銀幕電影,超大屏幕電影,3D電影,還有家庭電影。電腦上,手機上,動動手指,隨時都能看上最新精彩電影,電影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都是史無前例的。過去那種嚴寒酷暑,風(fēng)里來,雨里去的露天電影時代永遠定格在兒時的記憶里,最終凝成一種割舍不斷的鄉(xiāng)愁。
電影往事,歲月如歌,回憶如金,每一刻流逝都是生命的旋律。
(龔廣濤)
編輯:吳晨
責(zé)編:鐘千惠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