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南接渡江大道,北與建國路相交,見證著于都的解放、改革和奮起。
引來現(xiàn)場群眾陣陣喝彩
演繹紅歌的,是于都縣長征源合唱團的團員們,其中,有的就來自合唱團“解放路小分隊”。平日里,他們也會隔三差五地來到這里,歌唱新時代、禮贊新中國。
▲家住解放路的長征源合唱團領(lǐng)唱鐘建平經(jīng)常帶領(lǐng)社區(qū)群眾一起高唱紅色歌曲,歌頌新時代。
長征源合唱團領(lǐng)唱鐘建平,就出生在于都縣城解放路。紅歌會一結(jié)束,他就熱情地帶著記者走進解放路,從一磚一瓦、一角一隅中觸摸紅色記憶、感懷歲月變遷。
1934年10月,8.6萬余名中央紅軍主力在于都河畔集結(jié),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遠征后,歷經(jīng)血火洗禮的于都人民,翹首期盼黎明的早日到來?!?949年8月13日,解放軍四野第48軍144師32團兵分兩路,夾攻于都城,擊潰守城的國民黨軍,一路挺進泥濘的十字街,于都宣告解放。十字街也因迎來‘勝利之師’而有了‘勝利路’之名。1966年,勝利路更名為解放路……”說起這條解放路的由來和往事,鐘建平如數(shù)家珍。
▲舊稱“十字街”的解放路,是于都歷史上繁華的商業(yè)街和文化區(qū)。
鐘建平曾在這條長300米、寬10米的南北向老街度過了40年。深巷里經(jīng)風歷雨的老建筑,竹椅上嘮著家常的老街坊,還有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層層疊疊的腳印,交織成一派祥和的人間煙火氣息。鐘建平感慨地說:“如果我爺爺在天有靈,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該有多欣慰?。 ?/p>
鐘建平回憶,當年,他的爺爺鐘南斗從嶺背鎮(zhèn)進城賣柴來到了何屋,在何屋“房東”的鼓勵下報名參加了紅軍,后來才知道,這位“房東”就是毛主席。跟隨中央紅軍從于都集結(jié)出發(fā)長征后,爺爺便一去未返、再無消息,家人最后等來的,是一張烈士證明書?!爱斈暧诙枷群笥?.8萬多人參加紅軍,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超1.1萬人,像我爺爺這樣‘北上無音訊’的,還有很多?!辩娊ㄆ秸f。
血液中流淌著紅色基因,腦子里裝滿了紅色記憶,鐘建平從小就愛唱紅色歌曲、懷有參軍志向。1978年,他如愿成為一名文藝兵。退伍后,他進入于都縣公安系統(tǒng)工作,搬進了縣公安局老家屬房,工作和生活都在解放路上。
“解放路為貢江鎮(zhèn)所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縣公安局、縣百貨公司等10余家單位和國營商店都在這條路上,各種店鋪排成一條龍?!辩娊ㄆ交貞浀?,“改革開放后,解放路一度成為全縣的政治、文化和商貿(mào)中心,是繁華的代名詞。那時坊間有言:到了解放路,才算進了城!”
勇立潮頭的解放路,紅色始終是其最鮮亮的底色。很長一段時間,老紅軍鐘明與蔡和也住在解放路,他們常常來到位于路中段的縣示范幼兒園,給孩子們講紅色故事。深受紅色信仰感召的鐘建平,愈發(fā)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wù)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血脈賡續(xù)好,他決心更好地發(fā)揮自身所長,做一名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播者。
2010年,于都縣70多個單位的100多名紅軍后代走在一起,成立了長征源合唱團。鐘建平和同為紅軍后代的妻子成了第一批團員,夫妻同臺擔任領(lǐng)唱。在鐘建平夫妻的帶動下,解放路6名街坊鄰居也加入了合唱團,他們時常結(jié)伴練聲塑形,踴躍參加公益巡演,成為解放路周邊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2019年5月20日,是長征源合唱團永難忘記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于都考察指導,在于都河畔傾聽歷史回響、探尋初心之源,向全黨全國人民發(fā)出“新長征、再出發(fā)”的號令。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xù)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p>
▲解放路將被打造成獨具韻味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后效果圖)
殷殷囑托記心間,唱響紅歌頌黨恩。長征渡、紀念園、解放路……處處活躍著合唱團成員的身影?!拔覀?yōu)榧t土地驕傲,為新時代放歌!”同行的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原副館長、長征源合唱團成員張小平告訴記者,2021年迎來建黨百年之際,合唱團如約實現(xiàn)了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莊嚴承諾的目標——完成《長征組歌》公益巡演500場以上。現(xiàn)在,他們正朝著“到長征勝利100周年時完成1000場公益巡演”的目標奮力進發(fā)。
▲貢江鎮(zhèn)的文明實踐志愿者向商家講解解放路的改造提升計劃。
張小平既是長征源合唱團成員,亦是長征源宣講團成員?!盁o論是唱紅歌,還是作宣講,都不是簡單地重復,我們身上還擔負著深耕紅色文化、續(xù)寫時代榮光的使命?!迸c記者交談之際,張小平收到長征源宣講團團長葛江洋發(fā)來的微信:宣講團打算聚合團內(nèi)外力量,以解放路為軸,深挖這里及周邊紅色遺存的文化內(nèi)涵。
▲解放路上的快樂童年。
紅心向黨,薪火相傳。2019年,出生和成長于東北的退役軍官、長征文化學者葛江洋回到家鄉(xiāng)于都,重走當年紅軍走過的路、解放軍走過的路,結(jié)識了一大批從事長征文化宣傳工作的同志。2020年5月20日,于都縣長征源宣講團正式成立,年過花甲的葛江洋欣然擔起宣講團團長的重任。這支由“紅軍后代+宣講骨干+志愿者”組成的紅色宣講隊伍,與長征源合唱團結(jié)成“姊妹團”,將紅色故事、長征精神傳播到大江南北,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惠民德政印刻于百姓心間。
▲走出解放路,就到了于都河畔,只見對岸高樓林立,風景如畫,一切皆如當年渡河紅軍所愿。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國務(wù)院關(guān)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以來,贛南老區(qū)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于都大興文旅產(chǎn)業(yè),打響富硒品牌,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城鄉(xiāng)面貌大變樣,老百姓的日子‘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8月13日,面對前來體驗紅色文化的外國游客,長征源宣講團成員孫觀發(fā)聲情并茂地講解。5年前的5月20日,孫觀發(fā)在梓山鎮(zhèn)潭頭村的家中,幸福地迎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人對記者說,他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成長,感受過解放路的滄桑變遷,深深明白“解放”二字在老區(qū)人民心中的分量。如今,每次進城宣講或到子女在縣城的家中小住,得空他都會到這條路上來走一走、看一看。
▲解放路上的易氏祠堂修葺一新,成為于都歷史文化展覽場館。
長征源的故事一直在繼續(xù),解放路的變化一直在延伸。據(jù)了解,于都縣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紅軍街片區(qū)改造工程(二期)已全面啟動,解放路地塊正好納入其中,一個獨具韻味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呼之欲出,紅色舊址、傳統(tǒng)老店、南國騎樓、民俗博物館、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彰顯人文底蘊的布局,將與欣欣向榮的現(xiàn)代都市融為一體。
▲仿古青石板鋪到家門口,承載老城記憶的解放路將煥然一新。
臨別解放路,遙望于都河,但見一江清水浩浩蕩蕩、逶迤北去。當年,為了幫助遠征的紅軍星夜渡河,于都兒女“最后一塊板拿去搭浮橋”。而今,河上建起了雄偉的紅軍大橋、長征大橋、集結(jié)大橋、渡江大橋和勝利大橋。入夜,五座現(xiàn)代大橋如同五道美麗彩虹,將有機更新、不斷變美的老城區(qū)和對岸高樓林立、流光溢彩的貢江新區(qū)連成一體,仿佛在進行著貫通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的深情對話。
(來源:贛南紅客戶端)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