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贛江上升起的滿月,也曾把千百年前的夜晚照亮,那是家的方向。愿世間所有的團圓都可跋山涉水相見,亦可千里共嬋娟。
作者 |?曾雅嫻
題圖 |?靜夜思圖?戴敦邦/作
又是一年一度中秋節(jié),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最適合一家人在小院圍坐賞月讀詩,感受歲月靜好,共享天倫之樂。
如果把世間的桃李春風(fēng)都送給黃庭堅,把世間的映日荷花都送給楊萬里,那么世間的醉里挑燈、星月如雨都應(yīng)該送給辛棄疾。
這些詞人都是在江西文學(xué)史和江西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們在中秋這一天的思念與感懷,穿過歲月,如一壇陳年老酒,歷久彌香。
異鄉(xiāng)人在上饒
辛棄疾本是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是半個江西人,因為他在江西上饒度過了二十多年的隱居時光。
辛棄疾一生現(xiàn)存詞作629首,寫于江西期間的就有460余首,作品集《稼軒長短句》就是在上饒的稼軒居所完成。從二十多歲離開濟南,到晚年在江西鉛山去世,他幾乎后半生都在異鄉(xiāng),也把上饒這片異鄉(xiāng)當(dāng)作了故土。
南宋淳熙十二年,北方已經(jīng)淪陷了幾十個年頭。自小受到武官祖父辛贊影響的辛棄疾,年少就立下要馳騁沙場的壯志。
少年英雄俠肝義膽登場就是巔峰,他曾騎馬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五萬人的敵營,擒拿了叛徒,壯了宋人聲威,而后人生急轉(zhuǎn)再也沒有用武之地。濟南的月亮目送這個意氣風(fēng)發(fā)的青年從北方來到江西。
此時的辛棄疾三十而立,被朝廷委任為江西的提點刑獄,憑著出色的能力,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將當(dāng)時橫行一時的地方叛亂給平定了。
這期間上饒的自然風(fēng)光也讓辛棄疾留戀,當(dāng)他遭到彈劾被免去官職,就在上饒帶湖建了一所房子,和家人在院子里種蔬菜瓜果,像陶淵明那樣開始了隱居生活。
可惜,世間并沒有桃花源。異鄉(xiāng)雖也有“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快樂,但國仇家恨卻總是在他心中縈繞。時間一晃就是十年,這一年辛棄疾已經(jīng)四十一歲了。面對一輪中秋圓月,他寫下了《一剪梅·中秋元月》。
中秋時節(jié)本應(yīng)是皓月當(dāng)空,可辛棄疾眼中卻看不到月亮,端起酒杯,想起的是那一年的中秋,牡丹花好桂樹飄香。那時的他正在軍營,軍營生活雖清苦,但有沙場點兵金戈鐵馬,如今欄桿拍遍又如何?“渾欲乘風(fēng)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背弥献约旱慕ㄑ詴获g回,比中秋的晚上沒有明月更令人失望。
辛棄疾中年在帶湖度過,晚年時間大部分是在瓢泉度過。南宋寧宗慶元年的中秋,辛棄疾在上饒瓢泉的居所,又寫下一首中秋詞《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一連串的發(fā)問像少年一般好奇,月亮為什么能在空中不會掉下來?沉到海里,不會被碰壞嗎?為什么圓月漸漸變成一道彎月?也許這邊沉下去,那邊就會升起來吧?
兩首詞間,可以看出這個時候辛棄疾心態(tài)更加從容,多了一些松弛感,也讓這首中秋之詞具有科幻主義的浪漫色彩。
如果說濟南給了辛棄疾第一次生命,在江西青山綠水中的生活,則給了辛棄疾第二次生命,那是屬于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生命的遼闊。
月光所照都是故鄉(xiāng)
他一句“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就足夠驚艷北宋詞壇。八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時時被人念起,寫時字字驚,讀時淚兩行。
他是黃庭堅,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1067年,22歲的黃庭堅參加科舉考試,成為三甲榜首,自此開始了顛簸的仕途生涯。
歷史上,蘇軾與黃庭堅亦師亦友,兩人惺惺相惜,他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如果要在宋代文人中找一個跟蘇軾境遇類似的人,想必一定有黃庭堅。
這兩人詩詞、書法都造詣極高,都是在青年時期嶄露頭角,都反對過王安石變法,仕途上也都是起起落落一貶再貶,但依然覺得人間值得。
大家都知道蘇軾曾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在給朝廷的《湖州謝上表》中說自己無法與變法派共事,結(jié)果這篇文章被人拿來做文章,導(dǎo)致蘇軾入獄,差點被殺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當(dāng)時很多人趕緊與蘇軾撇清關(guān)系,但黃庭堅堅決不說蘇軾的壞話,后來還被朝廷處罰。蘇軾后來被貶得越來越遠,最遠去到了海南。
黃庭堅則被貶到了戎州(今天四川宜賓)。史書上記載,黃庭堅游覽戎州無等院、觀甘泉甃井時“見東坡老人題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痹僦?,黃庭堅又因為政治紛爭被貶至廣西宜州,在當(dāng)時那是個十足的荒蠻之地。
這一年,黃庭堅已59歲。黃庭堅被貶宜州時,別人都為他擔(dān)憂,他卻跟沒事人一樣,倒頭便睡,睡醒了,就去釣魚找糧食。這一點樂觀也和蘇軾一脈相承。
初到宜州,無處落腳的黃庭堅,只能暫住在一個廢棄的茅屋里。周圍環(huán)境破敗不堪,黃庭堅卻自得其樂,還給它起了個雅致的名字叫——喧寂齋。
他每天棲身這個漏風(fēng)的屋子,與鄰居家宰牛的案板相對,聽著小販叫賣紛擾,依然安坐于凳子上,練字讀書。
轉(zhuǎn)眼到了中秋,那是個月光明亮的晚上,窘迫到點不起燈的黃庭堅,看著灑落在屋子的白月光,寫下了這首——《減字木蘭花·中秋無雨》。
中秋無雨。醉送月銜西嶺去。笑口須開。幾度中秋見月來。
前年江外。兒女傳杯兄弟會。此夜登樓。小謝清吟慰白頭。
身處低谷,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境界。多慶幸這個中秋的晚上沒有下雨。想起以前的中秋,兒女兄弟歡聚一堂,今夜登樓,窗外有人清歌一曲,也算可以慰藉這滿頭的白發(fā)了。
心有所安便是喜樂,月光所照皆是故鄉(xiāng)。這份困境里的淡然,是黃庭堅對抗現(xiàn)實的力量。
歸隱吉水把自己活成煙火神仙
楊萬里的詩詞有多好,陸游說:“文章有定價,議論有至公。我不如誠齋,此評天下同?!?/span>
誠齋是楊萬里的號,他出生于吉水縣的南溪村。吉水隋唐建縣,因贛江與恩江交匯形成“吉”字而得名。
楊萬里厲害之處是開創(chuàng)了誠齋體詩文,詩風(fēng)清新,無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是“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都是對大自然瞬間景色的捕捉,靈動又童趣橫生。
紹興二十四年科舉考試,楊萬里榮登桂榜。這一年一同考中的還有范成大、陸游、張孝祥,他們后來都成為了南宋詞壇最亮眼的星。
科舉考試通關(guān)后,楊萬里得到樞密使張浚推薦,要從零陵縣調(diào)到臨安府任職。他在路上,收到吉水老家送來信件,拆開一看父親病重。
楊萬里連夜趕回吉水老家,不久父親病逝,他在吉水老家守喪三年后,中秋前夕,被任命為奉新縣知縣。一路上他看到楓染層林,溪霞如錦,寫下了《秋日晚望》。
村落豐登里,人家笑語聲。
溪霞晚紅溫,松日暮黃輕。
只么秋殊淺,如何氣許清?
不應(yīng)久閑散,便去羨功名。
仿佛信手拈來的詩句,秋天這么豐碩,晚霞這么美,誰要去羨慕那些名利浮華?
此后十三年,楊萬里出任過多個官職,也曾因惹惱孝宗被貶外地,后復(fù)召還朝任職。
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江南諸郡行使錢會子,楊萬里上書阻止,得罪了權(quán)臣,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因病辭官歸隱吉水老家,開始過退休生活。
在金桂飄香的中秋前夜,他喝了一點酒,在誠齋院子里家人歡聚,聽著熟悉的鄉(xiāng)音,和近鄰的笑語,73歲的楊萬里興奮得像個小孩,說:“此生大快足矣!”
當(dāng)即寫下這首《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楊萬里的人生態(tài)度就像這首詞,歷盡滄桑不見滄桑,是一個活成煙火神仙的人。
月未圓是詩,月更圓是畫,無味就調(diào)味,有味自清歡。今晚,贛江上升起的滿月,也曾把千百年前的夜晚照亮,那是家的方向。
愿世間所有的團圓都可跋山涉水相見,亦可千里共嬋娟。
(來源:當(dāng)代江西)
編輯:吳晨
責(zé)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