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擷英·聲音(續(xù))
■ 伍 穆
1、歌聲
那時候?qū)毨蠋熞换氐焦枢l(xiāng),額吉在百里之外就聽到她的歌聲了。她唱起歌的時候,吃草的牛羊會停止咀嚼,游泳的駿馬會揚起脖子,女人們會把小羊羔和小狼崽兒一起摟在懷里,搏克手們會像鷹一樣高高揚起雙臂。寶老師的歌聲是翡翠一般的美酒,是綢緞一樣的奶汁,日日夜夜滋潤在巴爾虎人的心上。(艾平《鋸羊角的額吉》)
【點評】寶老師是蒙古族歌唱家,額吉年輕時是她的粉絲。當(dāng)年寶老師所唱的《牧歌》,誰也沒有她唱得好聽。作為老一代的草原守護者,額吉對寶老師的懷念,反映了她對草原生活的留戀。作者用夸張、比喻的手法,表現(xiàn)了蒙古族民歌的特點,用悠揚寬廣、婉轉(zhuǎn)起伏的旋律,抒發(fā)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豪放豁達、崇尚自然的情懷。
?
2、市聲
中國南方,每五天舉辦一次的鄉(xiāng)村市集,雞公車和扁擔(dān)的吱扭聲,攤販的叫賣聲……在人海里能分辨具體而微的吆喝,招呼,交談,爭吵,連夾在鵝鴨從籠里發(fā)出的嘎嘎聲的間隙,毛茸茸的小雞低而尖的吱吱,也分得清楚。稍遠些——比如說,待在面對鬧市的鋪子二樓,盈耳的便是總其成的市聲,嗡嗡的,轟轟的,除非有大的動靜,如賣藝者突然在廣場開拓疆土,擺起兜售“泰山跌打丸”的檔子或一只正被閹割的小豬從棚里掙脫。這土得掉渣的“斯卡布羅集市”,是骯臟,本分,原始,和平的。(劉荒田《去了一趟“斯卡布羅集市”》)
【點評】市聲指街市的喧鬧聲。南宋曾幾詩:“出郭市聲遠,過溪山色多?!蔽恼碌拿鑼懢唧w入微,可謂聲音的“清明上河圖”。當(dāng)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市聲是“總其成”的嗡嗡、轟轟聲,當(dāng)我們在長條椅上閉目養(yǎng)神時,入耳的市聲會更加清晰和突出。
?
3、鼾聲
果然那個人終于熬不住了,他把頭歪在那里,開始發(fā)出輕微的鼾聲,一個人進入打鼾的狀態(tài),毫無疑問說明他開始睡熟了。可是坐在那里的秦福發(fā)現(xiàn)那個人的鼾聲僅僅是個前奏,并且正在一步一步走向高潮,很快就非同一般豐富多彩起來。那個人的鼾聲響亮沉實五音俱全,長一聲、短一聲,粗一聲、細一聲,短短長長、長長短短,長短相接,就像一支龐大的樂隊氣勢宏偉。秦福從沒聽到過這么響亮、這么豐富的鼾聲,這水平比礦上的馬立本可高級多了。(田林《回家》)
【點評】鼾聲是人類聲音的“排泄物”,是部分人(男性占比較高)睡眠時產(chǎn)生的噪音。鮮有作家有描寫它的雅趣。這里把一個人的鼾聲寫得熱鬧非凡,帶有嘲謔的口吻(如“五音俱全”)。多用短句、反復(fù)、回環(huán)等語言形式,與打鼾本身的聲音形態(tài)也比較協(xié)調(diào)。
?
4、急剎車的聲音
好不容易從山巖的縫隙間擠過去,路并沒有走出去多遠,卻接連聽見前方傳來急剎車的聲音,急促,尖利,又戛然而止,就像是深山里傳出的一聲呼喊,而此時,完全有可能,在周邊的山谷里,在人跡罕至的山石間,恰恰就有幸存者在發(fā)出呼喊。(李修文《山河袈裟》)
【點評】急剎車的聲音,是聲音的瞬間爆發(fā),有時會伴隨驚心動魄的場面甚至交通事故。這里的描寫的核心內(nèi)容實際上只有區(qū)區(qū)九個字:“急促,尖利,又戛然而止”,卻十分精當(dāng),音節(jié)效果也仿佛剎車時的聲音。
?
5、寺院鐘鼓聲
很早就可以聽到寺院的鐘聲,這種金屬被敲擊的聲響,清泠泠有如波瀾,可以蕩漾到很遠的地方去。它表明這個集體已經(jīng)起來,開始又一日的修行。而晚間“嗵嗵嗵”的鼓點,木槌打在皮革上,它的聲響就有些沉悶,穿透不了太遠就消失了。再下來聲息全無燈火闌珊。(朱以撒《緣起》)
【點評】我們常說“晨鐘暮鼓”,這里就是對該成語的最好詮釋。一是用對比法,通過鐘聲與鼓聲比較,表現(xiàn)二者質(zhì)感的不同;二是把描寫與敘事結(jié)合,通過這兩種有代表性的聲音,反映了僧侶的日常起居和修行?!凹w”這個尋常詞語,十分符合規(guī)模較大寺院的常態(tài)。
?
6、琴音
但是,有一種光可以透入幽閉的暗處,那便是從音箱里散發(fā)出來的閃光的琴音。魯賓斯坦的手不是在彈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靈;他還用手思索,用手感應(yīng),用手觸動色彩,用手試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們像明明滅滅、強強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間!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鳥,扇著翅膀,飛進布滿陰影的地方。有時,它會在一陣轟響里,關(guān)閉了整個地球上的燈或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輝煌奪目的太陽。(馮驥才《冬日絮語》)
【點評】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把最難描摹的器樂聲極富張力地表現(xiàn)出來。作為聽覺形象的琴音,溝通了視覺形象(閃光、亮色、金色、陰影、太陽)和觸覺形象(摸索、觸動、用手試探),使最難表現(xiàn)的音樂變得形象可感,最后一句更是引領(lǐng)讀者進入一個神奇的藝術(shù)世界。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方旬瑜
責(zé)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