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龍炎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行走吳障嶺古驛道了。每次的見聞,大都因為疏懶而丟失到腦后荒原。2022年的5月,我又隨號稱“七老五百歲”的幾位好友同行這條古驛道,過吳障嶺,我居然有了拾遺的沖動,于是便提筆把它們留記下來。
吳障嶺古驛道蜿蜒于廬山東北的山坳間,是古代連通星子(現(xiàn)廬山市)和九江的“官道”?,F(xiàn)代公路開通之前,星子、海會、高壟、周嶺、姑塘方向來的行旅,想走旱路去九江,都要走吳障嶺古驛道。
吳障嶺古驛道的起點是積余橋。積余橋是橋名,也是地名。就橋而言,積余橋是此地一座著名的古石拱橋,至今品相完好,仍在使用當中。不過,橋面已經(jīng)鋪上水泥,變成了汽車道。要看古橋,須下到橋下,才能見到石拱。
行人要走吳障嶺古驛道,都得先到積余橋。當年,騎馬的官差、坐轎的貴人、挑擔的行商、來來往往的鄉(xiāng)民,紛至沓來,絡繹不絕。行旅往來帶來了積余橋的繁榮,積余橋街便應運而生。那時,店連鋪鄰,槽坊、飯鋪、商店、旅舍、茶肆……做什么生意的都有,這便使積余橋成為一處繁華熱鬧的村鎮(zhèn)。
直到日軍侵華時期,九江到星子通了公路,積余橋的繁華才逐漸衰退。隨著現(xiàn)代化交通的崛起,吳障嶺古驛道很快被廢棄,積余橋亦隨之繁華盡褪,被時代冷落在古道邊。前些年,我們戶外行走時,還見過積余街幾處舊房子的破敗身影。這幾年,新農村建設興起,農村房舍面貌大為改觀?,F(xiàn)在,連積余老街遠去的背影也幾乎見不到了。
唯一例外的是,有一家老商店至今還在那里開著。
據(jù)店主說,這店開得很早,店齡大約百年。土改時,原店主劃為地主,店便歸了集體供銷社。改革開放后,這家店可以個人承包。老板姓琚,本村老屋琚人。他接手這個店,也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了,每年交給村里千把塊錢的租金。
商店為土木結構的二層民房,夾在一排民房之間顯得很普通。乍一看并不顯眼,并無時下商店炫目的廣告或招牌。樓板木質,漆色斑駁,樓上供儲雜物,樓下開店鋪。店鋪為一個大間,大約五十平方米。三面都是木質貨架,帶玻璃的柜臺橫在中間,都擺滿了貨物。鄉(xiāng)民所需的各種日用雜貨、農具、炊具、五金、食品、飲料、紐扣發(fā)卡、針頭線腦,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還有一把大算盤就擺在柜臺上??此齐s亂無章,沒有時下超市的光鮮,完全是20世紀供銷社模式的老面孔。置身其間,真有點恍若隔世之感。
光顧商店的顧客并不多,倒是常有左鄰右舍的老人或閑人來這里聊天,故而聚集了不少人氣。所以,這里自然而然成了鄉(xiāng)村新聞的一個自發(fā)聚散地。
每次我們路過這里,都會進店瞧瞧,拍照攝像,感嘆唏噓一番。同行的一個同伴看到柜臺上的算盤,像邂逅久別的老朋友,立馬親切地湊過去,情不自禁地撥弄起來,打了一通“六百六十六”。
我問店主現(xiàn)在店里生意怎么樣?他說不行,尤其是現(xiàn)在年輕人都喜歡上網(wǎng)購物,生意更清淡,來店的都是那些念舊的宿客或那些不會弄手機、不會網(wǎng)購的老人。
從文旅的角度來講,積余老店也許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懷舊之地。故而,我們每次進店都會夸贊它的“歷史原貌”,并慫恿店主“保持原貌”。但仔細想來,倘若店里的生意長期這樣慘淡,這個百年老店就很難繼續(xù)開下去。有時也禁不住想想,有沒有什么好辦法使它的“歷史原貌”得以保存。
過了積余橋,向前走約半公里,就到了吳障嶺山腳。山腳有一個村莊,叫九房陳。一棵高大的古銀杏聳立在莊邊,枝葉參天,蔚為壯觀。樹下立有一塊碑,記載了它的歷史與合族定下的保護規(guī)矩,是典型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我們在那里合影,然后從它的下側,跨過小溪,穿過一段茅草叢,開始走古驛道登山。
吳障嶺古驛道夾在塔尖山和鷹嘴崖兩山之間,為石鋪曲徑,全長約3公里,南坡上,越嶺,北坡下。此地形勢十分險要。據(jù)傳,春秋戰(zhàn)國時,該嶺為吳楚界山。嶺南吳國視之為屏障,故名吳障嶺。清康熙年間《廬山志》載:“吳障者,吳所保障也?!币驇X峻隘險,林深水長,被稱為吳楚雄關。嶺東小山為小香爐峰,是廬山三座香爐峰之一。立小香爐峰頂,可遠眺鄱陽湖,歷歷山水,盡入懷中。
古驛道南坡較北坡險陡,曾設有關隘。下方為“下關口”,古有涼亭,俗稱官亭,又稱望湖亭。其右側傍撒金崖,傳為強梁劫富撒金濟貧之處。古道沿著撒金崖南坡拾級而上,下臨深澗,險要處曾設有石構護廊?,F(xiàn)在,護廊盡廢,只剩幾根石柱仍立在道邊,常被行人誤為“系馬樁”。其左側竹林之中,有一巖壁,石紋如龍,人稱“竹隱神龍”。上方為“上關口”,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吳楚雄關”四字。現(xiàn)吳障嶺山門牌樓匾額亦為 “吳楚雄關”四個隸書大字,為已故九江書法名家曹曉墨跡。
壁之上方為“天燈柱”。據(jù)吳宗慈《廬山志》載,此處曾有一座小亭,亭中刻有《天燈碑記》,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了。相傳以前有善人置燈柱上,照人夜行。山林夜黑,天燈明路,那該是多么溫暖的情境!
驛道登頂處,建有關帝廟,供來往商賈行旅燒香祭拜,祈求平安聚財?shù)酶?。關羽向以忠義勇武仁信著稱,故民間將他奉為財神,道教將他奉為護法神之一,立廟供奉。千百年來,吳障嶺關帝廟屢廢屢興?,F(xiàn)存的關帝古廟重建于民國十八年(1929),殿檐下尚存一塊當年的“關帝廟”廟額。殿中祀奉關帝圣君,以及周倉、關平神像。現(xiàn)在的廟額“關帝廟”三字,隸書,用筆古健遒勁,亦曹曉所書。
千百年來,古驛道留下了許多歷史傳奇和故事。最有名的傳說是伍子胥逃楚奔吳的故事。說春秋時,楚平王荒淫殘暴,懷疑太子健作亂,并遷怒于太子的老師伍奢,將伍奢及家人殺害。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被迫逃往吳國。當時因為關卡檢查森嚴,伍子胥過不了關,一夜之間把頭發(fā)都急白了。沒想到,他反而因頭發(fā)全白改變了模樣,沒讓守軍認出來,蒙混過關。后來伍子胥終于東山再起,揮師敗楚,鞭尸楚王,報了滅門之仇。當?shù)貍髡f,當年伍子胥就是從吳障嶺“吳楚雄關”逃到吳國的。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多次行經(jīng)吳障嶺驛道,或游走于山南與山北之間,或護送妻子到山南修道。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避安史之亂,攜妻子宗氏南奔,隱居廬山屏風疊。年末,永王李璘以平叛為名舉兵,軍過潯陽,下聘招募李白為幕僚。李白糊里糊涂“附逆永王”,應允入幕。告別妻子時,曾有詩《別內赴征三首》。詩句“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中的“吳關”,應該就是指吳障嶺吳楚雄關。李白過吳關,至潯陽,入永王幕府。不久,永王兵敗,李白獲罪被關進了潯陽監(jiān)獄,留下終生遺憾。
其實,這條古驛道,何止伍子胥、李白等走過,應該說,歷史上那些往來于星子九江之間的許多名人,如李渤、周敦頤、朱熹等,他們自然也都走過這條古驛道。
當然,走得最多的還是老百姓。尤其是山南星子、海會、高壟、姑塘一帶的老百姓。他們到九江城辦事,做生意,闖天下,都要走吳障嶺古驛道,經(jīng)蔡家壟,過譚家畈,然后進城。20世紀50年代,我在譚畈還經(jīng)常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挑著擔子從吳障嶺過來,往九江城去。
后來城鄉(xiāng)交通發(fā)達,吳障嶺古驛道便被人們冷落而荒廢。多年之后,隨著戶外運動的興起,吳障嶺古驛道又成為驢友常走的一條線路。
我們在關帝廟盤桓休息一陣之后,便“過關”,由“吳”至“楚”。這里現(xiàn)在是北山登山公路經(jīng)關帝廟處,距威家6公里左右。公路行經(jīng)關帝廟,便折向西南,至馬尾水。我們由此橫穿公路,開始沿古驛道北坡下行。 ?
北坡的石階損毀得比南坡厲害。南坡石階蜿蜒于山巖邊,下臨溪水,不易受水流沖刷,基本完好。而北坡石階沿谷底修建,靠近溪水,已多被山水沖壞。好在路程不長,我們很快就到了古村石家鋪。從積余橋到石家鋪,吳障嶺古驛道就算走完了。大家然后走大路經(jīng)蔡家壟、潘家灣、譚家畈,至馮家村乘公交車回九江城,又一次結束了吳障嶺古驛道之行。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熊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