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岸線彭澤行
■ 龔錦文
周日,我有幸參加了“賡續(xù)文脈 向江圖強——作家走基層彭澤縣采風行”活動,大巴載著我們這支隊伍穿越了三個時代,我們聆聽和感觸了三段故事:一代代浴血奮戰(zhàn)抵御外敵的英烈,一位被稱為“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千古名臣,一座浸潤千年文脈書香的五柳書院。品讀三段歷史,讓人動容,催人淚下,啟發(fā)心志,令人長思。
大巴載著大家首先抵達馬當山下,采風團前輩作家吳清汀說這里是炮臺遺址,也是著名作家、已故《廬山戀》的作者畢必成的故鄉(xiāng),他的老家就在炮臺入口旁,這使我心中忽然間產生起一種無限的敬意和親切感。下得車來,我們一邊聽著導游的解說,一面沿小徑攀緣而上,年近八旬的老作家吳清汀不甘示弱,走在隊伍前面。登上山崖,視野開闊,臨江而望,大江為棉船島一分為二,南面是主航道,江面變窄,水流湍急。馬當山高聳扼守南岸,三級炮臺位于山頂、山腰和磯頭,立體分布,彼此呼應,磯頭下懸崖峭壁,地勢險峻。行進的隊伍途經(jīng)炮臺指揮所,走過練兵場,穿過防空掩體,我們在炮臺遺址徘徊、討論、觸摸、眺望,思緒仿佛穿越歷史,回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抵御英軍到太平天國、甲午戰(zhàn)爭,再到作為抗日戰(zhàn)爭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前沿,馬當山作為長江要塞,與馬當炮臺和守軍一道發(fā)揮了阻擊敵軍的巨大作用,無愧于孫中山題寫的稱號“中流砥柱”。雖然題字最后在日軍的炮火中被炸毀,馬當炮臺的三百余守軍在敵人的毒氣彈中壯烈犧牲,但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抵御外侮的精神和炮臺一起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抗戰(zhàn)歷史的記憶里。同時這一次次慘烈的教訓也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堅固的要塞堡壘,堅強的軍民抗敵意志、決心和團結精神必須與先進的科技相結合才能真正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離開炮臺已近中午,不遠處是馬當?shù)矫薮亩煽?,輪渡穿梭,往來車輛和人流絡繹不絕,站在渡口回看長江和馬當山,只見長江奔騰不息,時光飛逝如流,但我們相信屹立長江邊的馬當炮臺將時時警醒著往來于這里的人們:別忘了中華民族這一百多年來所走過的艱辛歷程,不忘歷史,珍惜和平。
時光大巴繼續(xù)帶著大家一路穿行,來到今天采風的第二站——“不只青綠,更有陶狄”的五柳書院和狄公樓。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參觀了為紀念陶淵明反復重修的五柳書院。這位儒道兼修的五柳先生,面對羸弱的東晉,時局動蕩,朝堂黑暗,門閥橫行,老百姓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曾心懷建功立業(yè)理想,五次出仕。然而現(xiàn)實讓人失望,他在做了80余天彭澤縣令后,選擇了有所不為、掛印而去,表現(xiàn)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風骨。有一種辭別叫歸去來兮;有一種轉身,叫從江山到田園;有一種境界,叫抱樸含真。從此過上了晴耕雨讀、采菊東籬、悠然自足的生活,開辟了田園詩的領域,在混亂的時代為中國文人開啟了世外桃源的精神世界。
眼前的五柳書院是一個古樸輕奢的院落,四周綠樹成蔭,花草繁茂,整體是按照“院門在前,講堂居中,書樓置后”的形制而建的。大門匾額和對聯(lián)為“江山之助”“文章古圣哲,錦繡新山河”。走進書院,內部布置古色古香,幽靜的環(huán)境,清雅的古式講堂,木質的門窗、雕花的梁柱、陳列滿架的《四庫全書》等經(jīng)史子集,印在四壁的《千里江山圖》和拓印的草書《擬古九首帖》掛在了屋頂,讓人置身于一個博雅的書齋,一個儒家為學修身的殿堂。陶淵明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深深地影響著后世,同時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獨特的文化氣質。五柳書院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又是精神的寄托。
從書院出來,陶狄廣場對面就是狄公樓,整體采用仿唐古建風格,五層四檐、頂置寶瓶,39米高,矗立于長江邊,雄偉壯觀,真可謂:狄公高閣臨江渚,堤外長江滾滾流。它們似乎向來者訴說著千年前這位狄公的功業(yè)。 歷史上六位最有名的縣令,彭澤就有其二:陶淵明和狄仁杰。晉末的陶縣令轉身以文助江山,而初唐狄縣令則選擇以人助江山,為所當為。跟隨講解員,我們來到狄公樓前,刻有范仲淹所題銘文和南宋佚名《狄仁杰》頌文的紫銅色狄公鼎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而狄公樓基座上的“狄公事、范公文、黃公書”的“三絕碑”更是讓人驚艷。走進一樓,講解員介紹狄仁杰所處的時世與身世,帝王嘉許、歷代名臣稱頌和文人贊譽。移步二、三樓,通過狄公的詩文、手跡、印跡等,我們了解狄公的生平與作為,仁政與善治。四樓展廳介紹我國郡縣制的發(fā)展歷程、彭澤縣的歷史沿革等內容,大家饒有興趣地欣賞了南宋夏圭《長江萬里圖》,采用濕壁畫手法等比例還原,所繪煙波浩渺的長江,江天一色無纖塵的景致,展現(xiàn)長江絢麗長卷。
站在四樓大廳外廊,眺望眼前這寥廓江天,我的思緒仿佛進入剛才的畫鏡中:浩浩江水從遠處走來,或經(jīng)過狹隘兩岸,急流奔騰;或山石險峻,波濤洶涌;或流經(jīng)淺灘,水靜浪平;或遙岑水闊,煙籠霧約。人們浮舟江上,有急流勇進者;有系纜倚岸、載卸貨物者。岸邊則有村墟旅店、亭閣寺宇,行人匆忙趕路,一幅生機盎然景象。正是:俯瞰大江萬頃蒼茫云水闊;遙思賢相一懷憂樂古今同。
參觀完狄公樓展館,讓我對狄公生平和功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可以說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英風浩氣。狄公明經(jīng)取科,四年縣令,兩度拜相,從乞免民租、勸課農桑到不信妖言、力掃淫祠;從釋囚寬刑、善決冤濫到彈劾佞臣、直責宰相;從諫言立制、諫阻造像到曲赦河北、德?lián)崴囊?;從舉賢為國到解夢復唐。他以自己的畢生實踐著:誠意正心,孝親以事、法安天下,安邊定遠。真正踐行了儒家家國情懷與理想:致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狄梁公祠題:輔國功昭青史上,思親心向白云邊。古來賢相知多少?忠孝惟公得兩全。
從陶狄院出來已是下午3時,大巴又重新載著我們采風的隊伍駛上返城高速,然而,狄公樓頂樓外廊的景觀仍在腦?;厥帯N覀凅@奇地發(fā)現(xiàn):剛剛參觀完的五柳書院、狄公樓、馬當炮臺恰好被不久前建成的美麗長江大堤串聯(lián)一線,也與不遠處充滿神話傳說的“海門第一關”——彭浪磯與小孤山相連。我忽然感覺到千百年來人們所期待的景象正逐步呈現(xiàn):一個儒家文化理想里的桃花源美麗鄉(xiāng)村;一個河清海晏,民殷國富,政治清明,社會安寧,邊安遠定的國家;一個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般的江海防線雄關要塞;還有“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小姑前年嫁彭郎”的那對在長江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眷侶。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編輯:吳晨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