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
父子接力守護紅軍烈士墓九十一年
(武寧縣)
葉正會,男,群眾,1951年2月出生,武寧縣羅溪鄉(xiāng)坪港村村民,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守墓人。1934年,紅十六師團長蔡邦云在陽巖尖戰(zhàn)斗犧牲,葉正會的父親葉長和將團長安葬在坪港村并每年為其掃墓,葉長和去世后,葉正會就繼承了父親的使命,默默地守護著這個紅軍烈士墓,父子兩代人接力,一守就是近百年。如今,葉正會也已74歲高齡。他有兩個心愿,一是找到蔡邦云的家人,完成父親的遺愿;二是讓更多人了解陽巖尖戰(zhàn)斗英雄的故事。歷史需要銘記,而那些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英雄們,更需要我們去尊重和銘記,葉正會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平凡的堅守體現(xiàn)不凡的人生。
一線女工三十載“千絲萬縷”
織就工匠精神
(德安縣)
熊曉梅,女,1977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xiàn)任九江鑫城紡織有限公司紡紗工。她從農村家庭走入工廠,從最初的青澀學徒到如今的技術骨干;再成為縣人大代表、市黨代表、省黨代表和全國人大代表,熊曉梅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堅韌和堅守,將青春與熱血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以平凡之軀鑄就不凡篇章,那絲絲縷縷的紗線,亦如她的人生軌跡,雖漫長卻堅韌不拔,在時光的長河中閃耀著敬業(yè)奉獻的光輝。她曾獲得江西省勞動模范、江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光榮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危難時刻急出手
勇救溺童顯擔當
(都昌縣)
張立煌,男,漢族,1998年9月出生,共青團員,就職于都昌縣融媒體中心。2025年1月2日中午,張立煌和同事們正在都昌縣北山鄉(xiāng)跑馬巷村進行拍攝采訪,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急促的呼救聲,一個小孩在玩耍時不慎失足落水,距離岸邊已有近3米遠。張立煌沒有一絲猶豫,一頭扎進冰冷的湖水中。在同事和群眾的幫助下,將小孩救上岸,挽救了一個家庭。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詮釋了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質和人間大愛,他的義舉為我們點亮了一盞明燈。
以愛叩響無聲之門
用心點亮溫暖之光
(濂溪區(qū))
胡君,女,1985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xiàn)任九江虹康殘疾兒童學校校長,累計讓數(shù)百名聽障兒童走出了無聲世界。為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她于2015年加入了社會公益志愿者的隊伍,2019年在九龍新城社區(qū)成立“一路有你分會”,近年組織志愿者活動110余次,幫扶各類困難群眾1000多人,受到社區(qū)領導及居民的一致好評。先后榮獲巾幗志愿者協(xié)會黨務先進者、市殘聯(lián)公益大使等稱號。
平凡守候“三代人”?
四十余年如一日演繹愛親佳話
(武寧縣)
曹宗英,女,1955年12月出生,九江市武寧縣石渡鄉(xiāng)洞口村村民。1985年,先天性重大視力殘疾女兒出生,她日復一日悉心撫養(yǎng)殘疾女兒長大成人;2006年,丈夫因意外半側癱瘓,她不離不棄細心守護癱瘓丈夫直至他離去;2009年,殘疾女兒女婿生育一女,她接續(xù)撫養(yǎng)外孫女,用心用情耐心照料年幼外孫女快樂成長;她四十余年如一日,用日復一日的平凡守候“三代人”四十余年,抒寫了不平凡的人間真情,演繹了愛親佳話。?
(來源:九江市文明辦)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