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國時期的九江望族
■ 萬石紅
《后漢書·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fā)書奏,皆用姓族?!崩钯t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边@些是望族最初的出處。晚唐詩人劉禹錫《烏衣巷》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王是指東晉初年的宰相王導,而謝則是指謝安,王、謝兩人都是東晉門閥貴族,堪稱望族。
望族,通常是指有名望、有地位及有較大影響力的家族。自隋代開科舉取士制度始,望族又被賦予新的內涵,望族皆指科舉世家,即持續(xù)通過科考步入仕途;二是跨越朝代更替,綿延百年以上;三是族中出現(xiàn)對地方甚至是對國家產(chǎn)生較大影響力的人物,即標桿式人物等。歷史上如柴桑陶氏、江州義門陳氏等大族皆可稱之為九江望族。
一支望族的形成,必須具備包括歷史環(huán)境、經(jīng)濟能力以及出現(xiàn)標桿式人物等幾大要素,有晚清第一名臣之稱的曾國藩應屬于標桿式的人物。曾國藩曾與友人提及,他這支曾氏兩百年來從未出現(xiàn)考取功名的人。為此,曾氏父子曾暗自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他們彼此相互鼓勵,持之以恒,曾國藩終于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考中進士。此后,湘鄉(xiāng)曾氏涌現(xiàn)出一批經(jīng)世致用之才,奠定晚清湖南第一望族的根基。
九江北枕長江,南倚廬山,東臨鄱陽湖,有贛鄱明珠之稱,自古便是真儒過化之地,有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有理學宗師周敦頤創(chuàng)辦的濂溪書院等著名書院。受其影響,此后各類書院、私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為九江當?shù)爻霈F(xiàn)一批科舉世家、名門望族提供了沃土。在這些望族中,南唐伍喬,清代汪鳴相、萬青藜三位狀元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以《九江府志》《德化縣志》上的史料為藍本,以明、清至民國三朝近600年為時間節(jié)點,將原德化縣大部分地區(qū)(今九江潯陽、濂溪、柴桑及經(jīng)開區(qū))的科考取士人數(shù)、官職及影響力等指標作為評判依據(jù),篩選出勞、蔡、萬、趙、黃、李、劉、羅等八大家族,一一進行羅列。
首先介紹德化勞氏。勞氏世居濂溪區(qū)勞家壟,史料記載勞氏自明景泰初年至明末近200年時間里連續(xù)七代共20余人入仕。勞氏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勞鉞、勞堪等。勞堪(1529年~1597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累官至福建巡撫(從二品),為官頗有政聲,因受張居正案牽連導致仕途受挫。回鄉(xiāng)后,他關心地方事務,著述頗豐。遺憾的是勞氏沒有跨過朝代更迭的門檻,稱其為明代九江本地第一望族當之無愧。
其次是德化蔡氏。蔡氏屬于大姓,明清以來耕讀之風稱盛,其中有柴桑、潯陽兩大支。以蔡文魁為一支的柴桑蔡氏屬軍籍(駐扎九江軍事指揮官,為世襲軍戶),代表人物有蔡文魁、蔡廷臣等。蔡文魁,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任通政司參議、鄖陽巡撫(正三品)等職,致仕后入德化籍。史書記載其以傳道、著述為樂,對地方教育貢獻良多。另一支潯陽蔡氏則自清乾隆朝至民國時期,堪稱科舉世家,人才輩出,蔡炯、蔡燮、蔡壽祺、蔡金臺、蔡鐘、蔡鎮(zhèn)等六人先后科舉中第,代表人物為蔡瀛、蔡壽祺父子。蔡瀛雖未取得科舉功名,但其因著述頗豐,留下不少金石文字被歷史記載。其在潯陽城內設嫏嬛別館(私塾、刻書館)講學。
第三是柴桑趙氏(明末遷居潯陽城區(qū))。其代表人物趙贊化、趙光抃為父子關系,二人皆為進士。趙光抃(1595年~1643年),天啟乙丑(1625年)進士。初為工部主事,史書記載因其好軍事,喜縱論國事,屢被舉薦,累官至薊州總督,因抗清失敗后遭奸臣構陷,崇禎十六年(1643年)被冤殺于北京菜市口,成為歷史上首位九江籍處斬于北京西市的名宦。柴桑趙氏如天上流星一樣一閃而過,現(xiàn)存史料上未見其后裔信息。
第四是以黃云師(明崇禎庚子進士,清初遷居蓮花洞)為代表的柴桑黃氏。柴桑黃氏也是一科舉大姓,族 人黃圖、黃綏誥、黃鳳樓、黃為基(黃遠生)等五人分別中進士。明亡后,黃云師秉持一人不事二主的觀念,選擇舉家遷往蓮花洞歸隱,后在此筑谷口草堂以著書教子為樂,堪稱明清以來德化黃氏標桿式人物。黃遠生(1885年~1915年)是柴桑黃氏另一位擁有較高知名度的人物,19歲就考中進士,后留學日本。因對我國新聞學影響深遠,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成為一代傳奇。30歲時,黃遠生英年早逝。
第五是德化李氏。李氏也有兩支科舉之家,一是以李鴻賓、李儒郊父子為代表的柴桑李氏。李鴻賓(1767年~1840年),累官至兩廣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李鴻賓與黎川陳孚恩、九江蓮花洞萬青藜都是清代江西僅有的三位一品大員。后來,李鴻賓觸怒龍顏被充軍,其家族從此一蹶不振。李鴻賓與蔡文魁一樣皆屬軍籍,軍籍與九江自古就是軍事重鎮(zhèn)有關。另一支則以李明墀、李盛鐸、李盛鑾為代表的濂溪李氏,其代表人物為李明墀父子。李明墀(1823年~1886年),其因蔭功入仕,累官至湖南巡撫。其子李盛鐸(1859年~1937年),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榜眼,歷任清出國考察大臣及民國參議會參政。李盛鐸曾與萬本端一道,聯(lián)合江西籍京官申請江西本省自行修筑鐵路,這就是在全國鐵路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南潯鐵路。濂溪李家以藏書聞名于世,因其木樨齋藏有眾多古籍善本而譽滿華夏,有“晚清藏書第一人”之稱。
第六則是濂溪劉氏,其代表人物有劉瑞琪、劉廷琛。劉瑞琪(1833年~1891年),累官至山西巡撫。他的侄劉廷?。?867年~1932年),被九江百姓習慣稱之為劉翰林。劉廷琛歷任學部右參議、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相當于校長)??v觀其一生,最大的功勞莫過于在任上開始引導學校向現(xiàn)代教育轉換。
第七則是德化羅氏。羅氏主要分布在柴桑、濂溪兩地,明清以來中第者眾多,如羅心堯、羅為孝、羅豐賓、羅仲玉、羅瀚隆、羅天佑等五人。在羅氏一眾讀書人中,羅大佺(舉人)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曾與林森、吳鐵城、陳藹亭等人參與辛亥革命,后又與陳藹亭等開發(fā)濱興洲,捐資辦學。
第八則是德化萬氏。萬氏自明代中葉遷至九江妙智鋪,其主要代表人物為萬衣(1518年~1598年),嘉靖辛丑(1541年)進士,歷任福建按察使、湖廣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明代抗倭英雄,因卷入兩大權臣徐階與高拱之間的斗爭而被迫致仕,后舉家遷至蓮花洞,筑草堂,開三經(jīng),傳道、授業(yè)、解惑,教授諸子及孫與來學者。居鄉(xiāng)期間,他熱心地方公益,修河堤,設義學,史稱“筑堤興學,造福桑梓”,九江《德化縣志》載其為名臣及地方名宦,入九江、德化、德安三地鄉(xiāng)賢祠。
蓮花洞萬氏共有六位進士、十六位舉人,至民國時期還誕生了兩位將軍。除萬衣外,有萬嗣達、萬堯一、萬青銓、萬兆霖、萬青藜、萬本端、萬和錫、萬中楨等眾多人物。萬青藜為道光庚子(1840年)的進士。有史料記載,萬青藜于中進士后,道光皇帝曾親自為其戴上狀元帽。初授翰林院編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摘得翰詹大考一等第一名,人稱狀元中的狀元。他歷任左都御史、兵、禮、刑、吏等部尚書,翰林院掌院,會試閱卷大臣等一品職位長達20余年,人頌其四朝閣老。
萬中楨(1878年~1946年),人稱萬家大老爺,歷任晚清九江府府經(jīng)(主管財務)、民國德化縣第一屆參議員,廬山清丈局局長,九廬長途汽車運輸公司、九江交通汽車運輸公司創(chuàng)辦人,南潯鐵路董事等集一眾身份于一身,是清末至民國時期活躍在九江當?shù)仡H具影響力的萬氏人物。
蓮花洞萬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九江本地少數(shù)能橫跨明清至民國的望族。
一支望族形成過程應該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評判望族除了要有勞鉞、萬衣、黃云師、蔡瀛等標桿式人物之外,其他只能讓時間來給答案。九江一直都有四大望族一說,有人說是萬、蔡、李、劉這四家,究竟是不是如此,只能見仁見智。正因為這樣,九江的望族一直是市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在九江還有如夏氏、鄭氏、陳氏、張氏等家族,在此不一一羅列。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