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馮御史
清廉傳佳話
□?馮和平
南宋御史馮致中系江西都昌縣南峰鎮(zhèn)南峰村人,官至五品。在南峰老街,“馮御史馮判事,蘿卜腌菜過日子”的典故婦孺皆知、在都昌東三鄉(xiāng)鎮(zhèn)也廣為傳頌,更為其后輩對先祖清廉之風的傳承而肅然起敬。
據(jù)《靈芝馮氏宗譜》記載,馮致中生于南宋,歷秘書省校書郎、建安縣丞、監(jiān)察御史、建康府通判、朝議大夫,其“耽嗜經(jīng)史”“割俸濟貧”“齏鹽自守”“潛心著述”的典故,代代傳頌。因此八百多年來,其清廉事跡一直影響著馮氏家族的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并教育著一代又一代后裔潛心讀書、樂于助人、廉潔從政。
高節(jié)清風,可以說是南宋朝廷對馮致中的中肯評價和榮譽旌表。相傳馮致中自幼酷愛讀書,博通經(jīng)史,嗜古尚法,儒道兼修,尤其崇尚陶淵明和馮慈明諸位古賢。入仕后,常吟《岳陽樓記》勵志,并以當朝名臣周必大、馮瑞云、王十朋為楷模,慎獨慎微,修齊治平。隆興北伐后,馮致中任建安縣丞,剛直不阿,抑制豪強,獎勵農(nóng)桑,興辦學堂;后遷監(jiān)察御史,又以法治吏,肅整朝儀,倡導司法公平,多次破解疑難雜案,因而聲譽鵲起。因政績斐然,馮致中后又被宋孝宗擢為建康府通判,佐理府事,監(jiān)察官吏,監(jiān)督財政,籌備軍需,審理刑獄,均守正不阿,盡職盡責,正所謂:惶惶敢食千鐘粟,去去惟余兩袖風。馮致中以德化民,愛護百姓,與夫人方氏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割俸濟貧。每逢饑荒,則齏鹽自守,幾近釜魚甑塵,施粥施錢,深得人心。離任時,當?shù)孛癖姺傧惆輨e,后又建“清風亭”以茲紀念。慶元年間,馮致中轉任朝議大夫,未幾上表辭職,終被恩準?;剜l(xiāng)時,行李蕭然,別無長物,唯有書籍而已。
正是因為其嚴明的家風,據(jù)族譜記載:馮致中之子馮文定,習學黌宮,志甘淡泊,性樂典墳(三墳五典),生活極為清貧。端平年間,竟辭祿不受,甘居田園,清廉之風代代相傳。世居南峰的馮氏后裔,由此清廉守正,瓜瓞綿綿。且歷來尊師重教,兼顧農(nóng)商,于是形成了商賈云集的街市,并自宋元以來一直以“南峰街”稱之,是明清時期“長寧鄉(xiāng)”衙門的駐地,也是古長寧地區(qū)(今南峰薌溪萬戶獅山中館區(qū)域)政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馮致中后裔英才輩出,人文薈萃,繁榮昌盛。近代有馮承就領軍的陶瓷行業(yè),貢獻卓越,被譽為景德鎮(zhèn)“三尊大佛”之一、“四大金剛”之首。曾兩次在家鄉(xiāng)南峰祠堂施粥散糧,耗糧愈千石,積德行善;民國時期的馮宗涯(字天問),先后任江西省財政廳咨議、浮梁縣志主編、上?!渡陥蟆酚浾摺⑽穆曌恐?,時稱“江西大才子”,在景德鎮(zhèn)創(chuàng)辦“延魯小學”,有《馮天問詩詞聯(lián)文拾遺》存世;而當代原鐵道部黨組成員、全國鐵路總工會主席馮祖椿,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長期擔任設計院院長,為國家鐵路建設做出過卓越的貢獻。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肖文翔
審核: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