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一本中華典籍
以舞為舟,載夢遠航
當明代江西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寫下“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時,他或許不曾想到,這部記錄中國17世紀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技術的“工藝百科全書”,會在四百年后,以舞劇的形式跨越時空,成為世界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橋梁。
2024年5月31日,由江西文演集團、北京舞蹈學院聯(lián)袂打造的舞劇《天工開物》在江西藝術中心盛大首演,同年7月踏上了震撼全國的巡演之旅。
2025年5月31日至6月1日,它即將帶著20座巡演城市、超7萬觀眾的掌聲“回家”,帶著匠藝淬煉的榮光重回故土。用一場深情與創(chuàng)新交織的回歸演出,為江西獻上一場“文化家書”,也為新一輪全球巡演奏響序曲。
去年,我們像一粒稻種離開土壤。今年,我們帶著抽穗的果實歸來。截至目前,舞劇《天工開物》已赴廈門、南京、武漢、成都、杭州、南昌、南寧、北京、上海、廣州、分宜、長沙、深圳、福州、沈陽、重慶、昆明、成都(二巡)、上海(二巡)、寧波等近20個國內(nèi)重點城市巡演49場,綜合上座率超過97%,累計觀眾7萬余人。
進京趕考反響熱烈、滬上售罄火爆“出圈”、多地演出一票難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昌、長沙、深圳、沈陽、成都、福州、重慶、寧波等全國多地售罄加場,反響熱烈,成為國內(nèi)近兩年炙手可熱的舞劇之一。新華社、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跟蹤報道500余篇,全網(wǎng)話題閱讀量突破5億。
此次回歸,不僅是成績的展示,更是對江西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從“離鄉(xiāng)”到“歸巢”,藝術與鄉(xiāng)愁碰撞出新的火花,匠心輪回深藏“文化出圈”的密碼。
四百年前,贛鄱大地的匠人用雙手寫就“貴五谷而賤金玉”的文明密碼;四百年后,一群藝術赤子以舞為舟,載著江西故事駛向更浩瀚的江海。
當舞劇《天工開物》的巡演燈光在全國各地的藝術殿堂次第亮起,當海內(nèi)外觀眾為“江西制造”的藝術表達熱烈鼓掌,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部劇的成功,更是一個省份文化自信的展現(xiàn)。江西,曾因“三面環(huán)山”而略顯沉默,卻始終在沉默中積蓄力量。如今,《天工開物》以舞劇之名,將江西的山水之靈、人文之韻、創(chuàng)新之魂推向世界。
當演出尾聲《乃粒》響起,全場觀眾打開手機燈光,星海中有聲音在喊:“江西,出圈了!”這聲吶喊,何嘗不是對四百年前宋應星“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的隔空回應?
這或許正是宋應星留給后人的啟示:真正的文化影響力,不在喧囂的口號,而在那些躬身耕耘的身影中,在那些將“天工”化為“開物”的雙手里。
“去年我們帶著江西走向全國,今年要讓全球通過江西看見中華文化?!?/span>制作人羅蔚表示。據(jù)悉,在南昌首演一周年回歸演出后,舞劇《天工開物》將在下半年赴美國紐約、澳大利亞悉尼、希臘雅典演出,同時,江西文演院線公司正在積極對接赴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演出交流活動。
17世紀,《天工開物》通過傳教士進入歐洲,書中“乃?!薄按饩钡绕伦寶W洲學者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技術基因。而今天,舞劇《天工開物》的全球巡演,則讓世界重新發(fā)現(xiàn):這部典籍真正的當代價值,不在于它記錄了多少“中國奇跡”,而在于其蘊含的文明邏輯——一種將技術倫理、生態(tài)意識與人文精神熔鑄一體的生存智慧。
當《天工開物》的巡演地圖從江西南昌延伸至世界,當新余分宜夏布織造技藝、景德鎮(zhèn)制瓷工藝在悉尼歌劇院投射出炫目光影,世界忽然發(fā)現(xiàn):這部誕生于四百年前的東方科技典籍,正以藝術之名,重新介入人類文明的未來敘事。在技術壟斷、生態(tài)危機與文化割裂的今天,代表著一場跨越四百年的文明宣言——它宣告著一種不以掠奪為底色、不以霸權為終局的東方自然發(fā)展哲學。
從南昌再啟程的《天工開物》,已不僅是部舞劇,更成為江西文化自信的載體。天工開物,永不止步!真正的“回歸”,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以更豐盈的姿態(tài),奔向下一段傳奇。
(來源:舞劇天工開物)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