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大地的“98抗洪”記憶仍在心頭縈繞,今年苗嶺深處的榕江特大洪水又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這個夏天,一首名為《逆行榕江》的歌曲自上線以來廣為流傳,歌詞中“凌晨三點的堤壩,鐵鍬聲聲破曉”的句子,讓33歲的貴州省榕江縣人武部文職人員樂光增聽后頓時紅了眼眶——那正是他和戰(zhàn)友們裝沙袋直至天亮的真實寫照。
洪流中的鏡頭與千里外的旋律
這首原創(chuàng)歌曲的詞曲作者,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九江退役軍人工作者朱新軍。結(jié)識樂光增后,他看到這位榕江人武部文職人員連日來的忙碌與疲憊,不禁聯(lián)想到1998年為守護九江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筑起“鋼鐵長城”的人民子弟兵?!白詮拈沤庥鎏卮蠛樗?,被各大媒體連續(xù)報道后,全國人民都在牽掛災(zāi)區(qū)。我兒時曾目睹‘98抗洪’的救援現(xiàn)場和送別場面,對榕江人民的心情感同身受?!睂懜枋侵煨萝姷臉I(yè)余愛好,于是他潛心創(chuàng)作,并自費完成了這首歌的制作與發(fā)行。
樂光增在電話中坦言,聽到朱新軍的歌時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他至今清晰記得洪災(zāi)最艱難的那兩天:停水停電,手機泡在水里徹底報廢,軍用電話成了唯一的聯(lián)絡(luò)工具。作為新聞報道員,他背著相機在齊腰深的洪水中穿梭,鏡頭里既有沖鋒舟上托舉嬰兒的子弟兵,也有志愿者冒雨遞出的熱姜湯?!拔渚筷牫冯x時,群里轉(zhuǎn)發(fā)的視頻中,我看到自己蹲在角落拍照的身影。”他笑著說,雖然自己沒出鏡,卻成了這場救援最忠實的“記錄者”。
歌詞里的泥土味與心尖上的魚水情
這些真實片段,正好都被朱新軍寫進了歌里。主歌中“渾水里探路前行,鐵鍬撬開變形窗”,是樂光增鏡頭下的日常;RAP段落“女隊員剪了長發(fā),擔(dān)架肩上挑”,藏著他親眼見證的姑娘們?yōu)榉奖憔仍⒁闳患羧マp子的瞬間;而副歌“你們是逆行者的光”,更是所有救援人員的群像——此次救援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個縣抽調(diào)300名民兵支援,他們?nèi)嗟惯B軸轉(zhuǎn),“人停車不?!钡厍逵?、救人,兩千多名民兵率先用肩膀扛起了榕江的希望,直至各路部隊和救援隊伍趕來。
“我們政委聽后說‘謝謝你,有心了’!”樂光增表示,他們的政委特別欣賞歌詞中傳遞質(zhì)樸而又真切的情感,“因為每個字都踩著泥土,帶著水汽”。正如歌詞里寫的“奶奶攥緊全家福,蹲在屋頂身發(fā)顫”,是樂光增在安置點親眼所見的場景;“娃兒追著軍車跑,抬手敬個稚嫩禮”,是救援隊伍撤離時,孩子們追著軍車跑了半條街的真實模樣。
更讓人動容的是,歌曲里的“苦”都透著希望的甜。樂光增說,最開始連飲用水都要省著喝,可老百姓總往他們兜里塞煮蛋、遞米酒,“有個阿婆硬往我口袋里塞了一把糖,反復(fù)念叨‘娃娃辛苦了’”。這些細節(jié)化作歌詞里“阿公抹淚捧米酒,敬咱救命好兒郎”的暖意,也成了榕江人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從九江到榕江:一曲唱響的精神傳承
如今榕江縣災(zāi)后生產(chǎn)生活秩序正在加速恢復(fù),樂光增和戰(zhàn)友們?nèi)栽谇逵僖痪€忙碌。距洪災(zāi)過去還不到10天,他們緊鑼密鼓地重啟“村超”比賽。樂光增拍著視頻感慨:“你看,這就是中國式的團結(jié)——平時老百姓看似分散,可有黨組織的號召,把群眾組織起來后,大家就擰成一股繩,干得熱火朝天。”
朱新軍聽著樂光增描述榕江的“新模樣”,欣慰不已。他說,創(chuàng)作這首歌不僅是表達心意,更想讓更多人知道:從1998年的江西九江到今天的貴州榕江,變的是時間和地點,不變的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群眾危難中始終如一的堅守與擔(dān)當(dāng),是軍民之間歷久彌新的魚水深情,也是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抗洪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傳承與延續(xù)。
當(dāng)年傳唱大江南北的《為了誰》曾叩問:“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如今,《逆行榕江》以其飽含泥土芬芳的質(zhì)樸旋律和源自一線的真實故事,唱出了新時代抗洪一線軍民同心的壯闊圖景,唱響了抗洪精神在苗嶺侗鄉(xiāng)的動人傳承。這跨越山河的共鳴,是危難中鑄就的深情,更是民族血脈里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九江日報記者 余超)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文婧
責(zé)編:肖文翔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