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打鼓歌與闖王之死
■ 付鶴鳴
“牛跡嶺,牛跡嶺上積雪還冇醒,嶺頂平坦有陷阱,千年冤魂變霧霾,霧霾里面常顯影;牛跡嶺,牛跡嶺上望高湖,鴛鴦對對水中游,有個壯士志未酬,萬古流芳百世留;牛跡嶺,牛跡嶺上望界牌,大順之王突遇害,誰個英靈來祭拜,子子孫孫穿朝鞋……”在贛北武寧縣九宮山下的上湯、船灘一帶,有許多村民傳唱這首《牛跡嶺》打鼓歌。
武寧打鼓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首打鼓歌中提及的“大順之王”即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歷史總是喜歡開玩笑捉弄人,作為一代梟雄的李自成盡管當上了大順皇帝,可象征權(quán)力的龍椅還沒坐熱,就不得不逃離京城,走上逃亡之路。一說敗退到湖北通山九宮山,一說敗退到湖北通城九宮山,也有認為死在湖南石門和甘肅青城的,而且這些地方都建有李自成的墓冢。但李自成是怎么死的,最終又死于何地,版本太多,讓人真假難辨。
1955年11月25日,郭沫若先生為湖北通城九宮山李自成墓題詞:“李自成是農(nóng)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陜北發(fā)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zhuǎn)戰(zhàn)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但是,可惜他的戰(zhàn)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guān)外的大敵,終于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滿人既占北京,暫時和南明妥協(xié),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勢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輾轉(zhuǎn)南下。一六四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達通城,不幸在這九宮山為地主的黨羽所殺害,年僅三十九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可時隔不到一年,郭沫若先生又于1956年5月18日撰寫了《關(guān)于李自成死難地點的問題》一文,他在文中說:“1955年湖北通城縣將修建傳說死于通城九宮山的農(nóng)民英雄李自成的墓,曾約我為該墓題詞。鐘龍保先生將這一事件的經(jīng)過在《光明日報》史學雙周刊第78期(1955年3月15日)上作了介紹,并附有新墓照片。近據(jù)《歷史教學》編輯部、湖北師專歷史系、武漢大學歷史系及金毓黻先生的考評,認為李自成死難地點應為湖北通山縣,而非通城縣。這一考證,確有實據(jù),是可以信賴的。我為通城縣李自成墓所作的題詞,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李自成犧牲于湖北通城九宮山都是根據(jù)舊有的傳說,應予以注銷并改正?,F(xiàn)由《歷史研究》編輯部將《歷史教學》編輯部等的考證材料匯集發(fā)表,以供參考?!?/span>
郭沫若先生糾正的李自成的死難地點,與本文開頭那首武寧打鼓歌的唱詞是一致的,可見“歷史真相藏于民間”的說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郭沫若先生是現(xiàn)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政治家,是我國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百科全書式人物。本來,通城和通山兩地都在為此爭執(zhí)不下,有了郭沫若先生的聲明,此事就一錘定音,但至今仍有一些史學者在研究,并持有不同觀點,這也很正常。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通過郭沫若先生這個聲明,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的學術(shù)家勇于自省地為自己糾錯,不僅體現(xiàn)了郭沫若先生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更展現(xiàn)了其高尚的品德。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925488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