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国产97色在线 | 免,jizz成熟丰满韩国女人,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薦讀九江 | (講述)臺北有個牯嶺街

4月13日 10時 長江周刊 閱讀 31488

臺北有個牯嶺街

■ 李黎茗

一不小心在臺北就住了25年?;厥?,總是有很多情感在心的扉頁上流淌。

初到臺北的日子并不容易。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口音,陌生的生活方式。每當夜深人靜,總會想起故鄉(xiāng)的那條小街。想起街邊的白樺樹,想起茶水鋪的茶香,想起裁縫鋪里“噠噠”的縫紉機聲。直到有一天,女兒的學校中山女高的校刊在文創(chuàng)街出攤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條街居然叫“牯嶺街”。

廬山曾是國民政府的夏都。據(jù)說,1949年,蔣介石到臺灣后,便將臺北的一條街道改名為牯嶺街。臺北牯嶺街因云集于此的二手書攤成為臺灣最熱門的文化地標,曾以“舊書攤街”“舊書店街”“舊書街”等美稱聞名。盡管隨著時代變遷和城市的發(fā)展,牯嶺舊書街早已沒落,但是“牯嶺街”依舊是臺灣文學史上不可不提的文化地標。

不久前,我和先生再次閑逛到牯嶺街。剛走到街口,就聞到咖啡館飄出的陣陣香氣。另一間店鋪的玻璃櫥窗里擺著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有陶瓷,有木雕,有布藝,每一件都透著匠人的巧思。我不由自主地走進去,指尖輕輕撫過那些溫潤的瓷器,仿佛觸摸到了故鄉(xiāng)的溫度。

來到牯嶺街的小劇場,我翻閱起架上的周邊資訊。原來劇場內(nèi)每周都有“為你朗讀”的節(jié)目,還會上演一些舞臺劇。劇場人員看到我,熱情地上前導覽?!拔蚁肓私馐屑拇_切方位?!甭牭轿业膩硪夂螅陠T好奇地問:“你是記者嗎?”我回道:“不是的?!钡陠T把我?guī)У叫鲩T口,指著整條牯嶺街說:“你說的文創(chuàng)市集就是這條街。每年的12月,這里會封街一個月,平時就和其他街道一樣。你可以往前方逛逛,那里還有間幾十年的書店?!蔽翼樦陠T指的方向走去,這是一間上了年紀的書局——松林書局。

松林書局是一家頗有年代感的二手書局,成立于1945年。網(wǎng)上有記載,1945年,蔡木林帶著十來歲的兒子蔡鏡輝來牯嶺街擺舊書攤。六年后也就是1951年,蔡木林在牯嶺街有了自己的店面,成為牯嶺街上第一家舊書店。早期,該書店的二手貨源主要是收購家中不需要的書,舊書業(yè)者也會自行到古物商或紙廠的堆貨處挑選二手書。臺灣民間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秦賢次讀建國中學時就常逛舊書攤。當時,臺北市最有名氣的舊書店只有三家,牯嶺街最早成立的松林書局、南昌街的妙章書店及文人趙克勵在南海路所開的藝文書店。

走進松林書局,一眼便看到書被吊掛在書架的走廊上方,風鈴隨風而動,發(fā)出陣陣清脆的鈴聲,別有一番風味。店員是一名中年男子,見到我們到來,熱情地上前招呼著。我翻看書架上,只見擺滿了二手書籍,我還找到一本有關(guān)九江的書籍。里面有廬山的歷史,有長江的故事,還有關(guān)于牯嶺街的老照片集。我翻開一本相冊,看見熟悉的街景,眼淚不知不覺就落了下來。

“你也是九江人嗎?”一個看起來約莫七十歲的老人握著書輕聲問道。我點點頭,“是的,我是從九江嫁過來的?!崩先藷崆榈睾臀伊钠痍魩X街的人文歷史,聊起兩岸關(guān)系,聊起實體書店的興起和落寞。他說自己曾經(jīng)在九江住過兩個星期,也上過廬山。因為喜愛牯嶺鎮(zhèn),所以常常來逛臺北的牯嶺街。聽著博學多聞的老人滔滔不絕地聊著兩岸的牯嶺街,我仿佛又回到了故鄉(xiāng)的茶館,聽見了街坊鄰居的談笑風生。

20年前的那天,我和先生準備登記結(jié)婚。當天,九江也是下著這樣的雨。因為我們是兩岸婚姻,辦證手續(xù)煩瑣了些。表姐陪我和先生跑完多個部門后,才在公證處的工作人員處蓋完最后一個章。

第二天一早,我和先生帶上母親直奔廬山。當時是農(nóng)歷十月,天氣變化甚大。那天,突然急速降溫,母親的身子有些吃不消,我們便不再去三疊泉,改道去逛牯嶺鎮(zhèn)。歷史悠久的小鎮(zhèn)位于廬山半山腰,街道兩邊有小酒館、咖啡廳、土菜餐廳,還有一間賣工藝品的小店。母親去逛飾品店,我和先生則是去了正對門的小茶館。

走進小茶館,木質(zhì)的桌椅與幽黃的燈光交織出慵懶的氛圍。先生點了兩杯廬山云霧檸檬茶,我找一處靠窗的位置坐下。隔著透明的玻璃門向?qū)γ嫱ィ灰婏椘返昀镆粋€燙著大波浪卷的女子熱情地和母親比手畫腳起來。茶香暈開桌間,檸檬的清新鉆進鼻腔,“喝吧!廬山有名的云霧茶,喝了每天會仙氣飄飄。”先生笑著說。

一會兒,母親開心地來到茶館,從包包里掏出一把木雕梳和一件旗袍式的洋裝。“我買了件衣服給你帶去臺灣。它很適合你,你穿得一定好看!”母親把梳子和洋裝細心地包好,塞進我的背包。我沒有出聲,任由母親哽咽地吩咐著,這是她的一份心意。我抱著這些禮物,就像抱著整條牯嶺街的溫度。二十年過去,那件洋裝和木梳依舊在我身邊。

臺北的天氣,總是濕得滋潤。站在文創(chuàng)匯集的街口,每每與那塊寫著“牯嶺街”的指示牌擦肩而過,雨絲總是斜斜地飄過,打濕了路邊的行道樹葉,也打濕了我的額頭和眉心。

雨漸漸停了,太陽的余暉灑在柏油路上。我和先生漫游臺北的牯嶺街,仿佛能穿越時空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街邊的文創(chuàng)小店陸續(xù)亮起燈,橘黃色的燈光透過玻璃照射出來,在地上織成一片溫暖的光暈。我們走出書局,望著街上往來的人群。他們或許不知道,這條街的名字承載著一個游子多少的鄉(xiāng)愁。這條街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臺北與九江,連接著我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連接著我的鄉(xiāng)愁與希望。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心中有故鄉(xiāng),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回到家我掏出手機,給母親打了個電話。電話那頭,母親的聲音依然溫暖。我告訴她,我在臺北找到了一條叫“牯嶺街”的街道。母親笑著說,那你就常去走走,就當是回家。是啊,在這座不再陌生的城市里,有這樣一條街,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它就像一盞明燈,溫暖了我的生活。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版權(quán)聲明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肖文翔

審核:楊春霞

評論

下載掌中九江

掃描二維碼下載,或者點擊這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