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培與《中國名勝第二種——廬山》
■ 李 震
黃炎培(1878年~1965年),字任之,號楚南,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浦東)人,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新中國卓越的領導人。1905年,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出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7年,他聯(lián)合蔡元培、梁啟超等人發(fā)起成立中華職業(yè)教育社,任理事長,成為我國職業(yè)教育的開拓者,被稱為中國職業(yè)教育之父。1941年,他與張瀾等人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同盟,當選為第一任主席。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任常務理事。1945年7月訪問延安,會見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發(fā)表了由其整理出版的《延安歸來》一書,講述了1945年7月1日至5日,由黃炎培、章伯鈞、傅斯年等6人組成國民參政員訪問團赴延安訪問的經(jīng)歷和感受,在當時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炎培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工業(yè)部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黃炎培一生中最為后世熟知的事件,是他與毛澤東主席曾在延安楊家?guī)X的窯洞中,有過一場關于共產(chǎn)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精彩“窯洞對”,其影響在黨史中具有深遠意義。
1945年7月4日,黃炎培應邀走進毛澤東主席的窯洞做客,與毛澤東談到歷史周期率問題。他說歷代統(tǒng)治者都逃不出興衰治亂,循環(huán)往復的怪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找到一條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新路。毛澤東聽后,莊重地告訴他:“我們已經(jīng)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聽了毛澤東的回答,十分高興。他說:“這話是對的,只有把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yè)欲才不會發(fā)生。只有把每個地方的事,公之于每個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率,怕是有效的?!?/span>
黃炎培與廬山的交集緣于兩次教育考察。
1914年,張勛任江蘇都督,黃炎培“恥與附膻之徒為伍”,辭去教育司長職務,任上海《申報》記者。
1914年到1917年間,他潛心研究國內(nèi)外教育學說,考察教育狀況,以《申報》記者的身份,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平、天津等地。后又隨中華民國游美實業(yè)團赴美國考察了幾十個城市的學校,特別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yè)教育。其后,先后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四輯《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
1914年3月至5月,黃炎培首先考察了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考察日記以《考察皖、贛、浙教育狀況之報告》出版。
1914年3月26日,在結(jié)束了對九江的考察后,黃炎培與同鄉(xiāng)好友顧志廉、攝影家呂頤壽等一行三人由蓮牯路步行登上了廬山,宿于牯嶺胡金芳客棧。在廬山游覽的四天時間里,他“周歷諸峰,窮探勝跡,歡喜贊嘆,莫可名狀”。廬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歷史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僅在日記里記錄了每日的游程和感受,還寫有《回念廬山二絕》紀念這次難忘的經(jīng)歷:“晴云一片與山平,五老香爐為送迎。三月匡廬春似海,杜鵑花外杜鵑聲。忽看一綠庵平畦,百日行程氣不齊。春去浙源山下路,杜鵑紅盡杜鵑啼?!?/span>
黃炎培此次游覽廬山并非隨性起意,而是經(jīng)過籌劃有備而來,“同游呂君天洲,攜攝影鏡以從,欲攝其真面目以公諸世”。他們計劃拍攝一組廬山風光攝影照片,為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中國名勝》攝影叢刊提供素材。
20世紀初期,隨著“畫意攝影”流派傳入,中國許多攝影家拍攝了大量反映中國各地風景和名勝的攝影作品。1910年,在張元濟、黃炎培、蔣維喬、袁希濤、蔣希召等文化界名流積極倡導下,當時最具實力的商務印書館將大批拍攝于中國各地風景名勝的照片匯集成《中國風景畫》等影集和風光明信片出版,內(nèi)容甚為豐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這些風光攝影作品的流傳,對激發(fā)人民群眾熱愛祖國河山,促進旅游意識的普及和提高人們對攝影的熱愛與藝術鑒賞能力,都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拍攝出版風景名勝影集,一時間成為熱潮。
1914年,黃炎培考察皖、贛、浙三省教育的同時,就同時肩負著拍攝黃山、廬山和普陀山等地風景名勝照片的任務。1915年,由黃炎培編輯、呂頤壽攝影的《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中國名勝第二種——廬山》《中國名勝第三種——普陀山》在上海出版發(fā)行,該套系列影集采用珂羅版精印,以中英兩種文字說明。
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成功,于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舊金山舉辦世界博覽會,也稱“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商務印書館從這套叢刊中精選出80幅照片,精印為《中國名勝》一冊,由中華民國游美實業(yè)團作為禮品帶往美國。黃炎培應邀作為隨行記者訪問了美國25座城市,考察了52所學校,同美國教育界、工商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同年,《中國名勝》又加印作為“第二次遠東運動會”紀念品發(fā)行,對于推介中國風光和促進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4年,黃炎培還對廬山做過一次教育考察。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李一平,曾任國務院參事、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1932年,他懷著“教育救國”的遠大抱負,在廬山“交蘆精舍”創(chuàng)辦了廬山鄉(xiāng)村小學校。學校實行自治自立管理,注重修身教育與學用結(jié)合,一時“遠近親友及山下工農(nóng)聞風送子女來學者踵接”,后又在山下星子縣(今廬山市)開辦了分校。李一平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體制得到陶行知、黃炎培等著名教育家的肯定與高度評價。
1934年,黃炎培來廬山參觀考察了這所學校,對李一平大加褒揚。他的考察報告《一個無名的山村學?!吩凇吨腥A教育界》期刊上發(fā)表后,引起社會各界極大反響。
《中國名勝第二種——廬山》從1915年2月誕生迄今已有110年,我們不應忘記黃炎培與該書對廬山旅游的推動作用。這本書的出版發(fā)行,不僅激發(fā)了知識分子階層與青年學生對廬山旅游的興趣,也間接推動了現(xiàn)代交通運輸產(chǎn)業(yè)的誕生。正是在這一年夏天,九江大同汽車運輸所成立,開通了從九江碼頭到廬山蓮花洞的公路旅客運輸。黃炎培曾有記載,以前人們上廬山,需要花半天時間坐轎,現(xiàn)在只需要半小時便能到達蓮花洞登山處。至此,廬山旅游迎來了牯嶺開辟后的第一次旅游熱潮。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925488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