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弦歌起 元明烽火沉
景星書院的煙雨興衰
■ 辛會珍
國學大師季羨林在談起書院時說:“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中,中國是唯一的有長達幾千年的延續(xù)不斷的教育傳統(tǒng)的國家?!惫懦蔷沤臅菏酚仁侨绱?。
?
九江城區(qū)最早的書院之唐宋起源
景星書院作為九江城區(qū)最早的書院,是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于長慶元年(821年)主持修建的地方教育機構(gòu)。景星書院與德安的李渤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同屬李渤推動江州文教發(fā)展的成果,是江西早期書院體系的組成部分。
“江西之有九江也,險在門戶間者”。自古九江因沿江臨湖,其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江淮、四川等地戰(zhàn)火綿延,士人流離。九江對岸的蘄春處于抗元前線,實施堅壁清野策略,導致當?shù)仉y民紛紛涌入相對安全的九江城。南宋在九江設有沿江制置司(又稱制閫或江閫),九江制置司設立景星精舍,收容淮蜀流亡士人,蘄春人張元英在景星精舍講學成名。“季蘄為清野,江閫建精舍?!痹鷱]陵文派重要作家之一的劉岳申在《申齋集》的《張元英墓志銘》中就講述了宋末元初之際兵荒馬亂年代的精舍故事。
張元英的兒子張鑒是元代理學大家吳澄的弟子,他后來繼承父志任景星書院山長(書院負責人),任職期滿后去了廬陵。南宋亡于1279年,廬陵人劉岳申是在張元英去世11年后,應其子張鑒請求寫的碑文,記載這段父子任教景星書院的經(jīng)歷。從文中可以推斷出張鑒任職景星書院山長時間比較長,景星書院在南宋滅亡后即被元朝保留為地方書院。元代其他文獻也有相關的記載。元代大儒吳澄就曾寫過,江州路總管王彥弼在處理政務的閑暇日子里,常前往郡學以及濂溪、景星兩座書院,鼓勵士人學習,詢問百姓疾苦。
?
元朝政府過問景星書院山長晉升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棄弓馬而就詩書”效仿中原王朝,建元“中統(tǒng)”,明確地強調(diào)新政權之為中朝正統(tǒng)、“天下一家”的地位。1271年,取《易經(jīng)》中“大哉乾元”中的“元”字,改國號為“大元”。元朝統(tǒng)治者充分認識到文治的重要性,十分重視書院的建設管理,將書院管理盡量納入“體制”內(nèi),并采取官派山長等舉措。清初孫承澤在《春明夢余錄》中道:“書院之設,莫盛于元,而皆設山長以主之,給廩餼以養(yǎng)之,幾遍天下?!痹陌儆嗄觊g,興建與恢復的各類書院達400余所。相配套的書院制度也較完善,史料就記載了一起景星書院山長職稱晉升過程,從側(cè)面反映當時的書院制度狀況。
1295年3月的一天,中書省收到一份行省上報的文件,詢問景星書院山長盛應春已經(jīng)任職40個月,是否可晉升教授?盛應春是中書省任命的山長所以文件就轉(zhuǎn)到了這里。中書省很負責任,先是把文件轉(zhuǎn)到吏部,要求吏部按照制度處理此事,又是查詢了翰林院的公文,核實盛應春是經(jīng)過考試后錄取任命的還是直接保送舉薦的。發(fā)現(xiàn)盛應春是考試錄用山長后隨即批復,盛應春雖然經(jīng)過翰林院的考試擔任山長,應該升任教授,但終究是沒有經(jīng)過核查。最后把批復意見發(fā)給江西,“咨江西行省”要求按照批復辦理。元佚名著《廟學典禮·卷四·王御史言六事·山長充教授廉訪司體覆》詳細記錄了此事。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至元貞元年(1295年)三月或者更久一些,元朝政府任命盛應春為景星書院山長主理書院,按照元朝制定的書院管理制度,任職山長3年后可以升任教授,教授俸祿高于山長,這也是當時的江西行省要把訴求提交中央的原因之一。
?
景星書院毀于元明戰(zhàn)火
在元代,不但文化興盛的江南普遍創(chuàng)建或復興書院,連北方各地也相繼設立書院。
九江地處江南,因周敦頤濂溪書院和朱熹白鹿洞講學的影響,理學基礎深厚。元大德年間,四川資州人黃澤定居九江。他自幼立志要精通經(jīng)學、明道,著有《易解》和《春秋解》等。當時江西行省相臣聞其名,特授他江州景星書院山長之職,又為南昌東湖書院山長。黃澤講學不久,擔心求學的人初次聽聞這些學說后,就不再深入思考,于是撰寫《易學濫觴》詳解經(jīng)學要義。元代理學大家吳澄評價此書水平之高前無古人,足可見黃澤任教景星書院講學水平之高。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fā),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蘄州人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攻陷江州,自此這座書香古城就無一日安寧,書院被毀,文物蕩盡。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把徐壽輝殺了,在江州稱帝,國號漢。結(jié)果才一年,朱元璋就攻下了江州。一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末戰(zhàn)火燒毀了景星書院、濂溪書院、白鹿洞書院和九江各州縣學,江州經(jīng)濟文化遭受空前重創(chuàng)。
明初時期,朝廷重點是辦理官學,提倡科舉,并不重視書院建設。自洪武至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書院才又得復興,至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達到極盛。史料記載明代九江重建了濂溪書院,重修了白鹿洞書院,增學田、祀器、書籍,唯景星書院未見復興。
?
后 記
景星,傳說出現(xiàn)于有道之國,太平之世才能見到景星,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九江的景星之說不僅有景星湖和景星書院,還有被稱為“景星鳳凰”的江州刺史李渤。今天的甘棠湖畔便建有景星亭。
清嘉慶《九江府志》記載:“景星學院在郡治東,唐李渤隱廬山,元和初以右拾遺招不拜,韓愈遺之書有朝廷士類引頸東望若景星鳳凰先睹為快之語。長慶中渤刺史江州建書院,人故名之景星書院。元末兵毀,今東岳廟是其故址。”
《九江府志》還記載“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刺史李渤筑堤與湖,百人不病涉。后人懷其德,故名其湖曰甘棠”。《大清一統(tǒng)志》也有類似記載。李渤于江州就像他的伯樂韓愈之潮州,人們感念其政績,仰望其學識,把美好的景星與他相連,感念其德,景星譽之,甘棠懷之。
?
?
?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925488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方旬瑜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