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江的“戲碼頭”
■ 肖金美
1949年5月17日,九江城區(qū)解放。正如歌中唱的:解放區(qū)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好喜歡。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紛紛走出家門,走上街頭,用九江人傳統(tǒng)的打招呼方式互問:“吃了唄?”聊著天,互相交流著新鮮事兒。被深厚的文化浸潤的九江人從不缺才藝。學(xué)校、工商界在新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組織了宣傳隊。鑼鼓敲起來,秧歌扭起來,歡樂的歌兒唱起來。
老九江有5處旱碼頭,旱碼頭與水運碼頭有別,指的是商賈云集,人氣極旺,四通八達之地。這些旱碼頭由西往東排過來,分別為大碼頭,今九龍街與大中路交匯處;張官巷,今交通路與大中路交匯處;西門口,今環(huán)城路與大中路交匯處;四碼頭,今庾亮北路與大中路交匯處;九華門,今庾亮北路與濱江路交匯處。這幾個旱碼頭也是九江人娛樂休閑初始的“戲碼頭”。
正如九江人說的,“敲鑼是唱戲,打鼓也是唱戲”。宣傳隊里的演員將自己打扮成“工、農(nóng)、兵、學(xué)、商”各界人士的模樣,工人舉著錘頭,農(nóng)民拿著鐮刀,軍人握著長槍,學(xué)生背著書包,商人夾著算盤。有的宣傳隊還踩高蹺、劃蓮船、玩龍燈,走一程,便停下來演一段,熱鬧非凡。
我那時還小,人稱“老頑童”的外祖父帶著我跟在人群后面看戲。外祖父剛開始抱著我,抱不動了就背著我,牽著我,一路從城里跟到城外(以西門口為界,東邊稱“城里”,西邊為“城外”)。
舞龍隊總是第一個出場,舞龍隊有圈場子的任務(wù)。然后再是唱歌、扭秧歌和說快板的演員上場。九江人把說快板稱為打“蓮花落”。踩蓮船的表演往往放在最后。船前面走著拿蒲扇的俏婆婆,船后面跟著拿著槳的船夫。表演時,會有人掌彩,觀眾跟著吆喝,“喲呵,呀呵呵,呀喝咳!劃船!”
若有《兄妹開荒》這首歌,很多人都會跟著唱。每次,我都會跟著學(xué):“清早起來除野草呀,鋤罷野草好長苗呀,呀呀喲,呀依喲,鋤罷野草好長苗喂,依呀喲……”那時候,我一邊看《打敗美國野心狼》活報劇,一邊跟著唱歌。看到劇中的“美國鬼子”被打翻在地,別提多高興,連小手掌都拍紅了。演到最后,演員和觀眾齊聲合唱:“咳啦啦啦啦,咳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開紅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國兵呀!”這首歌全城人幾乎都會唱。
當(dāng)落日的余暉照在江水上,江邊就漸漸熱鬧起來。吃過晚飯的人們紛紛趕到濱江路與西門口這一帶,聽民間藝人六四兒說書。人們瞬間安靜下來時,便是六四兒到了。他一人一桌一凳一醒木,大家或站或自帶板凳坐著圍成圈圈聽他侃古。六四兒會點著周瑜點將臺、大喬巷、小喬巷等地名講《三國》;指著潯陽樓,講宋江題反詩,怒殺閻婆惜的故事;遙望岳母墓,講岳飛抗金的故事。六四兒的《側(cè)美案》講得好,九江城里有人拋妻棄子,就有不少人罵,又一個“陳世美”;六四兒的《楊家將》講得好,人們看到英姿颯爽的姑娘,都笑稱真是“八姐、九妹”??吹接腥四弥駰l追打孩子,鄰居就學(xué)著八賢王趙德芳喊“刀下留人”!
每到中場休息,六四兒就把帽子翻轉(zhuǎn)過來收錢,嘴里念念有詞:“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一元兩元不多,兩分五分不少,金錠金鐲子歡迎,手表手電筒也行”。六四兒很幽默,走到小朋友面前,會笑著說:“可別往里擤鼻涕”。走到軍人面前,也調(diào)侃一句:“千萬別往里扔手榴彈”。記得有一次外祖父帶著我來聽書,時間晚了,我打起了瞌睡。外祖父要把我叫醒,六四兒趕過來阻止:“莫叫,莫叫,瞌睡來了無抵擋,叫花子見了掉了瓢,皇帝老兒見了脫龍袍”。睡糊涂的我忙問:“誰來了,誰來了?”懵懂的模樣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九江城里第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戲碼頭”。是20世紀50年代初就坐落在廬山路與大中路交匯處的大眾劇場。1952年4月,經(jīng)九江市人民政府批準(zhǔn),接納原衢州市第三越劇院落戶九江,更名為九江市藝鋒實驗越劇團,后改名為九江市越劇團。九江市越劇團基本上在大眾劇場駐唱。劇團不僅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唐伯虎點秋香》《珍珠塔》等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劇目,還編排了許多新劇目,如《琵琶行》《林啟容》等,給九江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戲迷們至今仍津津樂道他們捧的“角兒”。唱花旦的金翠艷、彩明珠,水袖半挽,眉眼靈動;唱老生的陳鴻聲一臉正氣,鐵嗓鋼喉;唱小生的邢瑞月、蔣水琴,溫文爾雅,風(fēng)流倜儻;唱丑角的花貍貓插科打諢,滑稽搞笑。人們調(diào)侃,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呆子”。每每演出,臺上的激情滿懷,唱念做打盡顯功力;臺下的人們心隨戲走,不時地唏噓抹淚。鄰居李姨媽特喜歡看“紹興戲”,總是帶著我趕星期日的日場。她愛看“公子落難”??磻驎r,李姨媽愛穿陰丹士林藍的斜襟褂,紐扣間常別著一塊大手帕。每次聽到蔣水琴低沉帶磁性的嗓音,她總?cè)滩蛔〕断率峙聊ㄑ蹨I。
1951年3月,有關(guān)部門著手修建甘棠公園。這是集動物觀賞、表演、體育運動、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400米橢圓跑道正中修了一舞臺,人們稱“司令臺”,這里是最受青年學(xué)生歡迎的露天舞臺,一些大型的會議也在這里召開。有幾年“五四”青年節(jié),很多年輕人都到這里舉辦篝火晚會。有一年,外祖父帶我去參加晚會。圍著篝火的圈子實在大,人也實在多,我人矮力氣小,擠不進圈子,也看不見里面演節(jié)目。外祖父就舉起我,讓我騎在他脖子上看晚會。當(dāng)時,年輕人圍著火堆,隨著手風(fēng)琴拉的圓舞曲跳舞?!蹲屛覀兪幤痣p槳》等歌舞表演是當(dāng)時受歡迎的節(jié)目。
看到一半,外祖父指著天邊的閃電說:“不好,會下雨?!彼泵Ψ畔挛?,牽著我轉(zhuǎn)身離開。剛走到小壩上,雷聲越來越大,我們祖孫倆撒腿就跑。我們一口氣跑到南門口的一家豆?jié){店,剛鉆進去,瓢潑大雨就落了下來。不少游人也跑了進來,一時間店里滿是躲雨的人。后面的人一看擠不進來了,干脆繼續(xù)冒雨往家里趕。好在暴雨來得快,停得也快。一屋子人謝謝店家后,便各自散去。第二天,愛熱鬧的九江人互相轉(zhuǎn)告,甘棠公園和小壩上,清潔工打掃了好幾堆鞋子。那年頭,穿系帶鞋的人很少,都是穿圓口布鞋。這種鞋子不跟腳,非常容易脫落。于是,大家又紛紛趕去小壩,有去找鞋子的,也有去看熱鬧的。我和外祖父的鞋子都沒掉,也一起去了小壩和公園,果真看到好幾堆鞋子。前來看鞋、找鞋的人沒有抱怨,一個個正開心地笑著呢!
當(dāng)年,九江文化娛樂的場所較少。在修建甘棠公園的同時,政府著手在孤溪埂搭建更多的文體活動舞臺。碧波蕩漾的甘棠湖中有著名的煙水亭,圍著湖畔錯落有致地修建了人民大禮堂、中蘇友好電影院、工人文化宮、燈光球場和滑冰場。
人民大禮堂始建于1951年,原名文化俱樂部,由九江市總工會代管,主要供黨政機關(guān)、群眾團體開大會用。節(jié)假日時,這里會不定期舉辦業(yè)余的文娛晚會。1959年經(jīng)九江市人民政府批準(zhǔn),正式更名為九江市人民劇院,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shù)表演團體演出。中國實驗歌劇院、中央歌舞團、北京京劇團、上海京劇團都曾在這里演出。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人民劇院看過的“折子戲”。因為不懂“折子戲”的由來,外祖父在戲前還細心地為我解釋,并教我一句臺詞和一個唱段。臺詞是《挑滑車》中的那句經(jīng)典:“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老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定殺個干干凈凈?!背尉褪恰短K三起解》的“蘇三離了洪洞縣”那段。外祖父還給我講了“洪洞縣里無好人”的趣談。于是在看《挑滑車》時,我就等著聽岳飛手下大將高寵的念白,跟著他一起念。
記得我在看《三岔口》時,看到演員們扮演的焦贊等三人摸黑在店中打斗。明明是亮通通的舞臺,武丑們精湛的演出卻讓人感覺真的是在黑暗中打斗。看《蘇三起解》時,我會跟著演員唱。其實當(dāng)時跟著唱的不止我一個人,大家都跟著演員輕輕地哼唱。沒有人覺得這是不文明的行為,演員們會覺得觀眾非常捧場。
人民大禮堂當(dāng)時是九江地區(qū)的王牌劇院,很多人都以在這里登臺為榮。1964年,九江地區(qū)中學(xué)生文藝匯演就在這里舉行。經(jīng)過幾天激烈的比賽,我就讀的九江縣一中的“對口詞”表演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1956年,市里決定在面臨雙峰路的位置興建一座新劇院,1956年元月動工,1957年11月竣工,歷時近兩年,命名為九江劇院。新建的九江劇院,全場有960個座位,均為沙發(fā)靠座,音響、燈光均為上乘。劇場建成后,來此演出的著名劇團很多。我有幸觀看了三部大戲。一部是上海電影演員話劇團的話劇《鍍金》,著名演員秦怡參與演出。當(dāng)時九江人對話劇不是很熱情,因此戲票不難買。我因喜歡秦怡,這才前去買票??上У氖牵@個劇不長,不能像看電影一樣有近鏡頭,我看得并不起勁。
第二次到九江劇院看戲,是看嚴鳳英、王少舫出演的《天仙配》。這次,我買到了一張站票。當(dāng)時票賣完了,但大家熱情高漲。無奈下,劇院只能再賣少數(shù)可靠墻壁站著看戲的加票。九江人對黃梅戲熟,對嚴鳳英、王少舫更是印象深刻,整場演出,掌聲不斷。
第三次,我來這里看了尚小云劇團演出的《竇娥冤》。這次,我是借著給鄰家大姐送飯混進去的。大姐是劇場的售票員,她把我送到樂池里觀看。京劇的伴奏在臺上,樂池是空的。但樂池低,戲臺高,我只能雙手扒在戲臺邊緣,仰著脖子、踮著腳看?;貋砗?,大家都笑我當(dāng)時的模樣,直說我這是“掛票”。
1952年5月,“中蘇友好”和“文教”兩家電影院合并成立了地方“國營中蘇友好電影院”。這期間,國產(chǎn)的“三戰(zhàn)一隊”的電影最受歡迎。“三戰(zhàn)”是《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一隊”則是指《平原游擊隊》。這四部電影不少人看了又看,連電影里的臺詞,都能背下了。譯制片《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也成為那一代九江人記憶中永恒的經(jīng)典?!懊姘鼤械模D桃矔械摹?。這句話常用來鼓舞我們的信心。影迷們不但會背臺詞,還跟著學(xué)動作。列寧卡著腰揮手的姿勢,很多人學(xué)得惟妙惟肖。
1953年12月,市里修建工人文化宮。工人文化宮位于人民大禮堂西側(cè),為一座兩層的紅磚樓,是職工精神文化的家園。文化宮面積不大,設(shè)有棋牌室、歌舞廳、曲藝評彈場所。歌舞廳剛開放不久,就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那時跳“交誼舞”不普及,但大家喜歡跟著輕松的舞曲,跳著簡單的“三步”“四步”。
最受歡迎的是穆寶華的評書。評書藝人穆寶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享譽大江南北,可他卻愿意長時間在九江駐演。穆先生集說書、相聲、清口于一身,京腔京韻,字正腔圓,以清新幽默的形式演繹著歷史風(fēng)云。說書的是一波三折,蕩氣回腸,活靈活現(xiàn);聽書的是熱血沸騰,激動人心,如醉如癡。一部《七俠五義》,他足足要講兩三個月,一回接一回連續(xù)講。
我當(dāng)時上中學(xué)了,晚上有晚自習(xí)。每次我總是掐著下自習(xí)的鈴聲沖出校門,沖進工人文化宮聽下半場。上半場則由外祖父在第二天中午的飯桌上給我補回來。那時,我家的飯桌旁圍滿端著飯碗來聽祖父轉(zhuǎn)述評書的鄰居,自然桌上的菜肴也被一掃而光。
文體不分家。說完文藝,自然要說說體育了。孤溪埂的滑冰場是旱冰場。大家交上幾角錢的定金,就能領(lǐng)到一雙旱冰鞋。最后按時間長短收費,一般為3角錢一個小時?;鶊鰞?nèi)有滑冰的,有光看不下場的,有笑聲,也有摔疼了的哭聲,還有冰鞋摩擦地面的聲響,這些聲音每天都合成不一樣的“歡樂曲”。
滑冰場北邊的燈光球場則不一樣,不大的籃球場四周是階梯看臺。每次的晚場比賽,通常首場是女籃,第二場則是男籃。男籃隊有當(dāng)?shù)伛v軍的球隊,也有電瓷廠球隊和電廠球隊??椿@球不收門票,自由出入,大家進進出出熱鬧得很。
燈光球場也有組織其他比賽。每次我們看到球場里有燈光,但沒聲音的時候,就知道這是象棋比賽。棋手在裁判席下對弈,裁判席上方的幕墻有巨大的棋盤。棋手對弈時,每下一步棋,都會有解說員的說明。這時,工作人員就去移動大棋盤上的棋子,讓觀眾都能看得清楚。
燈光球場還不定期地組織武術(shù)比賽。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九江的武壇有兩大門派,分別為鄔傳鳳和曾照慶。余昌泉是鄔傳鳳的大弟子。鄔傳鳳身體欠佳,不再收徒后,是余昌泉頂了上來。余昌泉有兩個弟子馬成華、馬富強,他們又自收門徒,名氣比余師傅還大。鄔傳鳳這一支習(xí)武之人較多,參賽獲獎的也較多。曾照慶這一派中,他的兒女曾憲國、曾憲龍、曾憲萍最為優(yōu)秀。小兒子曾憲龍在12歲時就獲得全國武術(shù)大賽全能二等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是習(xí)武之人。但九江的習(xí)武之人不僅武藝好,還有武德,兩大門派從不打斗。燈光球場武術(shù)比賽聚集了各派選手,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大家文明參賽,互相切磋。上場的青少年居多,人們仿佛從他們的一招一式里看到“少年強則國強”的風(fēng)采。
戲臺上一幕幕起落,人世間斗轉(zhuǎn)星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些見證了九江人歡樂幸福人生的小舞臺,早已悄然退出歷史大舞臺,取而代之的大劇院、大舞臺、大運動場、大電影院繼續(xù)演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但老九江的“戲碼頭”始終有一份溫暖蘊藏在我的心底。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www.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吳晨
責(zé)編:肖文翔
審核:許欽